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史海钩沉--张人骏两次勘办西沙

来源:未知 时间:2014-05-10 18:10:12

  
  在我国西沙群岛东部的宣德群岛环礁中,在永兴岛东南约50公里,也就是北纬16度40分,东经112度44分。有一个长约2400米、宽约1000米,面积约1.7平方公里的条状岛屿。岛上遍布热带雨林,栖息着数以万计的“导航鸟”。这个岛屿名叫丰润岛,是以张人骏的家乡丰润县来命名的。在南沙群岛西部位于北纬7度58分到8度02分、东经110度35分到38分,有一个南北长约9公里、东西宽约6.5公里的珊瑚暗礁,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编印的《中国南海各岛屿图》中,将其命名为“人骏滩”。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委员会授权公布南海诸岛标准地名,“人骏滩”名称不变。这是历代中国政府对张人骏的共同奖赏。而所有这些褒奖,就缘于1909年张人骏对我国南海各岛主权的确立和开发。
  
  

  南海各岛自古就是我国的领土。但是,因“中国向不以领海为重,故于海面之岛屿,数千年来并无海图、任外人之侵占而不知也”(《李准巡海记》)。连张人骏自己在1897年三月组织绘制的一套多达120页的《广东舆地全图》,也没有各岛的标记。正因为如此,张人骏在处理东沙岛被日人侵占的过程中,绞尽了脑汁、费劲了口舌,而且费时两年才获收回。其后,他又“闻海南大洋中有西沙岛者,虑及长任荒废,亦将为东沙岛之续”(陈天锡.《西沙岛成案汇编》)。也正如他在《复勘西沙群岛》奏折开头所说:“窃粤疆滨临南海。大洋中,洲岛甚多。只因险远难通,遂致终古荒废。而外人之觊觎者,转不掸穷幽涉险,经营而垦辟之。东沙岛之近事,其明证也。查日人占据东沙岛,经臣与日本领事据理力争,彼已认为是中国属土。刻正派员前往会勘,不久即可将该岛收回。兹又查有西沙岛者,在崖州属榆林港附近,……其地居琼崖东南,适当欧洲来华之要冲,为南洋第一重门户。若任其荒而不治,非惟地利之弃,甚为可惜。亦非所以重领土,而保海权。”于是便有了张人骏两次派官员勘查西沙群岛的壮举。
  张人骏指派广东官员第一次巡视西沙群岛的具体情况现存的文字记载很少。从其他文件推断来看,第一次巡视的总指挥应为署赤溪协副将吴敬荣。这在张人骏《复勘西沙群岛》奏折中已很明确,“先经饬据副将吴敬荣等,勘该岛十五处,内分西七岛,东八岛”。此外,《西沙岛成案汇编》中也写有“自吴副将敬荣等前往西沙查勘后,张督即于宣统元年三月间,札委致函咨议局筹办处总办……筹办经营西沙岛事宜”。可见,第一次查勘应在三月之前。而以张人骏对此事的重视程度,相隔时间不会太久。所以基本确定时间当在该年二月间。
  吴敬荣(1864—?),字健甫,安徽休宁县人。1874年,入选清政府选派的第三批官学生出洋留学,被派往美国学习。回国后,派往北洋水师,积功至蓝翎五品军功补用千总。1889年,升精练右营守备,充任“敏捷”练船帮带大副。1892年4月,调任广东水师“广甲”快船帮带大副。1892年12月,升“广甲”管带,旋赏加都司衔。黄海海战后,吴敬荣被“革职留营,以观后效”。甲午战争后,吴敬荣被革职。1903年出任“建安”鱼雷艇管带。1906年任“宝璧”练舰管带。1908年12月任“江利”炮舰管带。虽然屡次背上“逃兵”的罪名,但是因为其懂得洋务,不久被张人骏提升为署赤溪协副将。
  
  
  吴敬荣等人前往勘察,应该是一个先遣队的性质。主要任务是摸清西沙海域所有面积较大的岛屿数量及其准确位置。由于他们乘坐大型军舰的可能性极小,因此乘员少、时间短,不大可能组织登岛勘查,基本上是走马观花就行了。这也是为什么没有留下资料的原因。
  虽然吴敬荣等初次勘查没有留下资料,但1917年(民国六年),海利公司老板何承恩曾经向广东省政府打过一份报告,里面有他本年勘查西沙群岛的经历,应该和几年前吴敬荣的经过差不多,所以抄录下来以资参考。“往探西沙群岛,舟行十余日,均未见有轮船、渔舟往来于其间。舟行稍为不慎,其险立至。查该岛及附近小群岛,绝无瘴疠,亦适移人居住,作水陆之业。若办理得宜,庶几民福不无小补。……舟行先到东经线112°10′至25′,北纬线16°45′至17°,群洲中之西沙岛,低潮乾出,底有石花礁,广约8英里。该岛自西向东,其陆地周围1英海里,产有棕树。礁边深有2寻至35寻,又有四洲相连。南之南方,东经线111°20′、北纬线16°50′,陆地周围3英海里,所产以棕树为多。实为西沙群岛中最大之洲也。北方有周围半英里之岩山,产有些小草木。该山之北方,与树洲之西方,均可寄泊船只。海底石花,深2寻至15寻。又至东经线111°30′至50′,北纬线16°25′至40′,有一姑群洲,该洲陆地不满1英海里,产有淡水、棕树。向西亦有一洲,有淡水。西端亦有一洲,北边可寄泊船只。更向东南经过一礁,亦产有棕树、淡水,北方可寄泊。其东方又有一洲,有淡水,盖洲北边亦可寄泊,其大约与姑群洲相等。至该州东北一带,暗礁连续,风浪险恶,行舟时有戒心。水深1寻至12寻不等,其底多为石花。归帆到东经线112°45′、北纬线16°40′,有一玲洲,陆地周围2英里半,实为西沙群岛中之次树洲之大地点也,产有棕树淡水。北边可寄泊。岛边水深1寻至9寻不等。底亦为石花。”
  吴敬荣勘察后,基本掌握了了西沙群岛的岛礁分布情况和地理位置,确定了需要复勘的岛屿个数,并且拍摄了有关的照片。这为张人骏开发西沙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兹据勘明,复称西沙岛分为十五处,西七岛、东八岛,并将各岛摄影呈缴前来”(1910年《东方杂志》载《记粤省勘办西沙群岛事》)。

  吴敬荣等前往西沙查勘归来后,三月二十一日,张人骏即任命“咨议局筹办处总办直隶热河道王秉恩、补用道李哲浚,会同筹办经营西沙岛事宜” (《西沙岛成案汇编》)。这就是后来简称的“筹办西沙岛事务处”(以下简称筹办处),三月二十一日也就成了筹办日。王秉恩(1845—1928),字息存,一作雪岑、雪澄,号茶庵,华阳(今四川双流)人,同治十二年(1873年)举人。时任咨议局筹办处总办,后任广东提法史、广东按察使。为清末藏书家、书法家。李哲浚,字子川,定海普陀勾山人,光绪十一年乙酉拔贡。善词章、工绘画,乃著名书画家李肃铭先生之三子。历任户部主事,广东候补道。张人骏调任两江总督后,曾五次奏请,提携李哲浚赴任江苏补用道、江宁劝业道。可见对他的喜爱和器重。具体工作人员,为“同知邵述尧为坐办,巡检黄济康为文案委员,县丞袁武安为庶务委员”。有关人员的办公场所,暂时设在函咨议局筹办处院内。“所需开办经费由广东善后局及两广盐运司库分别筹拨”。为了引起广东布政使衙门和两广盐运司对这项工作的重视,不久张人骏又“加委”广东布政使胡湘林、沈增植和盐运使丁乃扬会同王、杨办理。这样,等于将筹办处由“道”级提升为省级的规格。由此可见张人骏对开发西沙、保卫西沙的重视程度。
  筹办处成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专事办理和筹备第二次前往西沙岛勘测事宜。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张人骏和他们一起谋划、制定了《复勘西沙岛入手办法大纲十条》。该大纲主要内容是:一、测绘各岛。对西沙群岛各岛的经纬度、地势、广袤、面积、内外沙线、水泥深浅、明暗礁石、潮水涨落,以及四季风候、各岛出入所经航路、各岛之间距离,逐一详细履勘实测,并绘制地图。二、勘定各岛,择其相宜,修造厂屋,并筑马路、安活铁轨,以资利运。西沙各岛既无淡水,又无粮食,轮船无避风之所,要以榆林港为各群岛事务的根据之地,“实力经营,逐渐开路通道,安设无线电报、活铁轨,添办轮船往来环岛东西各口,应期消息灵通”。三、勘察磷质矿藏,采取各岛鸟粪矿沙,分别化验,以定优劣,为开采作准备。为此要带去麻袋三千条,以便分类盛装鸟粪样品。同时勘察海底资源,采取海底珊瑚和各种海石。勘察海产资源,采取玳瑁、龟、蚌及各种鱼类。要分别列册,考察详细。四、修筑盐场试晒海盐。闻西沙产盐质优,由丁乃扬派盐务郝继业、陈晋庆二人及盐工数人同往,进行试验。五、察验土性,以备种植。拟带一些熟悉农业种植之人查勘每个岛的土性、适宜种植的作物,或桑棉、或五谷,或番薯、苡米等杂粮,或蔬菜水果,以及椰树、咖啡、八角、甘蔗、橡胶、菠萝等项,随其所宜,以备试种。六、同往勘查员役、工匠的确定。七、置办目前应用各项器物。八、同行人员连同仆从、工匠等,共约一百余人,在路伙食即由轮船供给。根据有关规定,委员上人每人每日四角,随从等人每日二角。九、携带木匠、泥瓦匠,勘定厂屋地址,计算好所需多少建筑材料,以备施工。十、拟派伏波、琛航、广金兵轮一同前去,并借海关小火轮悬挂兵轮,以便岛内往来便捷。
  经筹办处人员集思广益,确定复勘西沙所需工具、器物为:1、探地钻一具(农工路矿公司借用);2、红毛泥十三桶(无烟药局借用,以为储水柜之用);3、长柄洋式大铲一百把;4、十字锹一百把;5、洋式锄头一百柄(宽窄各五十把);6、夹帐篷二十架(以上五种军械局领用);7、白洋布一匹(备写条标各种肥料磷质之用);8、针线;9、麻包三千个;10、五福七纱大龙旗二十面(均昌隆买);11、臭水臭丸(香港买);12、绘图蜡、纸布(香港买);13、罐头食物(香港买);14、外洋装红酒木桶(香港买,运淡水之用);15、安乐水(注:汽水)二百打(香港买);16、大号用手抽沙漏一个(香港买);17、瓦茶壶三十把;18、粗茶盅二百件;19、挑水木桶二十副;20、粗细麻绳索二百条;21、洋洗衣木桶四只;22、洋肥皂一小箱(香港买);23、铁锅六十个(大二十、小四十);24、粗细碗筷二百副;25、大小沙煲一百件;26、大小碟子四百件;27、厨刀十把;28、锯子四把;29、竹竿(二丈长)一百支(三亚买);30、五色旗纱五匹;31、日记簿(连铅笔)二十本;32、大小雨竹帽各一百顶;33、大茶桶四个;35、杉木板(长一丈、宽六分、厚五分,长一丈、宽五分、厚五分)省城买五百块;36、玻璃手灯四十盏;37、生油三百斤;38、草席一百床;39、小杉木(四寸径一百棵,五寸径五十棵)各长一张二尺一百五十条;40、大洋三千元;41、西沙岛总、分图各二张;42、洗身盆四只;43、竹箩边挑绳索一百具;44、有盖木饭桶二十只;45、洗碗桶十只;46、砧板十块;47、棉绳五斤,灯心用。
  前往复勘人员,除吴敬荣外,李哲浚及水师提督李准均带同随员前往考察,更有运司所委之盐务人员二人,及港商数人随往。综计一行人数,官商暨随带测绘学生、化验师、工程师、医生、各项工人计达一百七十七人。舰艇上随行的水师官兵不在其数。这一百七十七名官商及各项技术员姓名为:水师提督李准,广东补用道李哲濬,署赤溪协副将吴敬荣,尽先副将李田,水师提标左营游击林国祥,广东补用知府丁乃澄,广东补用知府裴祖泽,广东补用同知邵述尧,广东补用通判王仁棠,广东试用通判刘镛,浙江候补知县王文焘,广东补用盐经历郝继业,广东补用盐大使陈晋庆,候补县丞袁武安,候补通判赵华汉,总商会调查员试用通判郑继濂,管带雷虎雷艇尽先都司张瑞图,龙骧管带刘启唐,安太管带潘镇藩,广安管带梁朝彝,尽先拔补把总郭朝升,尽先把总陈仕平,港商韦雪斋、李惠林、苏汇泉,海军测绘学生四名:萧广业、邱世堃、孙承泗、梁宝琳,测绘委员四名:孙金汉,刘廼封,赖鹏,陆振,测绘学生八名:吴应昌、韩国英、王钦、洪禹懋(均琼府人)、赖国琛、彭道宗、谭景洽、杨基。化验师二人:无线电工程师布朗士,礼和洋行化验师孙那(以上二人为德人),农工路矿公司探钻工程师二名:钟饰、钟英,军医生二名:陆锡藩、胡国镇,庶务随员谭开宗,照相人二名(连器具华芳去),木工四名:朱生、伍嘉、朱胜、香基(每名每日工银五毫,落船之日起算,饭食在外),泥水二名(均冯润记带),修盐漏工四名(榆林港等处雇)。种植工二名(林管带觅),洗衣工二名,小工一百名(在三亚榆林港万县陵水一带雇募,现近四月,渔船均不出海,拟即雇此项工人,兼作引水),测绘员生随从十二名。
  根据上述所列物资的采买计划和复勘派出人数,测算出此行所需全部经费一共才三千六百一十四两四钱八分九厘,张人骏自然是照批不误。
  
 

  按照出行前的预先安排,筹办处购买了20个日记本和铅笔,这是用来记载复勘日记的。估计带队出行的10个左右的道员以上的官员都被赋予了沿途记下多见所闻的职责。可惜,到最后交到筹办处的,只有李哲濬、郝继业等人。而且李哲濬的日记几年后又“已无可考”了(《西沙岛成案汇编》)。
  至今,我们只能从《西沙岛东沙岛成案汇编》中,看到郝继业的记载原文:“卑职等遵于四月初一日附随军门督宪李准乘坐琛航轮船,由省动身,至香港、琼州、海口均有耽延。初七日抵距琼州、海口六百余里崖州属之榆林港。随即上岸,调查该处产盐事情。得悉大略。后因在该处避风十日,逐日带同由高州关来编户人等,遍历该港,详细询问。查得港内水面长二十余里,宽八里余,水深二三丈不等,四面高山,民黎杂处,地皆平坡,均以捕鱼种椰树为业,烟户寥寥。尝试水味,卤实浓厚。屡勘地址,沿岸各处,据场工人等报称,可筑盐场四五百工。港西平坡六里余,度一小岭,名三亚港,居民二三百家。均属蓬茅庐舍,有崖州巡勇驻扎。此港绕山沿海,有已成盐田,约百余工。询之土人、盐户耙晒之法,与西场同。色味亦相仿。天晴晒水三四日成盐。计该港盐田,每年约产盐三万余包。运销钦州一带。该处二十两为一斤,每斤现价八九文之间,惟民贫地僻,所筑盐田,皆由高州及外来商户资本,雇佣土人耙晒,询及筑价,须视地之高下,如基少田多,工价较省。约计每工盐田需洋六七百元之谱。并云:该处非遇洪水飓风,甚少淹灌。此顺道查勘榆林港之情形。十七日,由榆林港展轮,十八日,抵西沙。即《西沙志》所云罗拔岛。十九日,至大登近岛。二十日,至地利岛。均于各岛近处泊船,随同各宪涉水冒砂,巉岩叠石,势颇险峻。登岛遍览,海道环回,沿岛探测,暗礁甚多,洋潮湍急,异常汹涌。岛内满生栲树,矮小成林,既无烟户,又少产物。惟其中湾环岛宇,天然形胜。至于开筑盐场,似需该岛开港兴胜。筑堤平石,垒土淘沙,庶可相措置。礁石既平,盐舶乃能使运,将来一经成埠,盐利想亦甚薄。盖其水味卤质与榆林港相并,只湾泊运道稍遥耳。卑职等愚意,以榆林港已有盐场,但须宽筹资本,将未开之地,接续兴筑。其利较近。西沙岛为开辟盐场,经划得宜,详审有方,收成须俟日后。至应如何展拓兴修,或发帑项,或招商承,或由官督办,愚昧之见,未敢妄拟。”
  
  
  南海海图
  另据《西沙岛成案汇编》记载,当时“前往西沙岛复勘考察人员,分乘伏波、琛航、广金三兵轮。由宣统元年四月初一日由省起行,是月二十二日回省”。这就为参加勘查的具体军舰、往返时间统一了口径。伏波、琛航、广金三艘炮舰都隶属于广东水师。伏波号炮舰由福建船政局于1871年建成,为木壳炮舰。舰长66.5m,宽10.7m,吃水4m,排水量1258t,主机580马力,航速10节,装炮7门。中法战争马江之役中,该舰作为张人骏的堂叔张佩纶的属下,负伤后溯闽江上驶,搁浅于江边,后经修理转给广东水师。这次张人骏让其参加了西沙群岛巡视勘查,一扫马江海战的旧恨。琛航号运输舰由福建船政局于1874年建成,木壳运输舰。舰长66.5m,舰宽10.7m,吃水4m,排水量1358t,主机580马力,航速10节,装炮8门。也是张人骏的堂叔张佩纶的属下,中法战争马江之役中,该舰被击沉,后捞起修复,转给了广东水师。它的境遇也和伏波号一样,参加了西沙群岛巡视勘查,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退役。广金号炮舰乃广州黄埔船局于1890年建成的钢壳炮舰,舰长45.72m,舰宽7.32m,吃水2.9m,排水量650t,2部主机共500马力,航速10.8节,装炮5门。民国后该舰编入广东海防司令部,在广东沿海执行巡逻任务。1932年该舰参与了在琼州海峡发生的军阀陈济棠和陈策的内战。1937年初,广金号仍在广东海军编制内。抗战爆发后,拥有48年舰龄的广金号同许多旧舰船一起自沉于广东各海口,迟滞日本海军的进犯。张人骏后来上奏:“月初派勘榆林港外西沙各岛,系用‘伏波’、‘琛航’驶赴,该两船年久朽烂,机器陈旧不灵,遇风几遭覆没。”(《东沙岛成案汇编•张督致军机处、外部有(25日)电》)
  观郝继业记录的内容,基本上属于工作汇报类的流水账,枯燥无味,难以卒读。倒是水师提督李准当时著有《巡海纪事》一册,可惜于辛亥革命中不幸遗失。1933年,中法之间发生了南海九小岛岛屿之争,李准到《国闻周报社》与记者陈述当年去西沙巡视的经过。为此,《大公报》专门连载了数期根据李准对《巡海纪事》追忆所形成的《李准巡海记》。由于有记者添油加醋,所以非常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李准巡海记》开始写道:“东沙岛之案交涉既终,因思粤中海岛之类于东沙者必不少。左翼分统林君国,老于航海者也,言于余曰:距琼州榆林港迤西约二百海里,有群岛焉,西人名之曰怕拉洗尔挨伦,距香港约四百海里,凡从新加坡东行来港者,必经此线。但该处暗礁极多,行船者多远避之。余极欲探其究竟,收入海图,作为中国之领土,因请于安帅,而探此绝岛。安帅极然余说。同寅中之好事者,亦欲同望一观焉乃以航海探险之事属之林君国祥,乘伏波、琛航两舰。林君曰:“此二船太老,行驶迟缓,倘天色好,可保无虞,如遇大风,殊多危险。余以急欲一行,故亦所不计。因偕林君下船,考验船上之锅炉机器,应修理者修理之。凡桅帆缆索,无不检查。其铁链之在舱底者,概行拉出船面,林君节节以锤敲之,其声有坏者,立以白粉条画之为记,概用极粗之铅线扎之,防其断也。备食米数百担,其他牛羊猪鸡等牲畜,罐头食器汽水称是。各色稻麦豆种子各若干。淡水舱满储淡水,炭舱满储烟煤。除船员外雇小工百名,木石缝工油漆匠若干,备木材桅杆国旗之属又若干。盖将觅此群岛为殖民地也。”
  在上面这段日记中,李准太夸大了自身的作用,把巡视西沙的功劳大多揽到了自己的头上,以至后来乃至现在网上所见到的文献中,80%的文章都把李准歌颂成捍卫南海主权的民族英雄,只有20%左右勉强提上张人骏一笔。这是非常不公允的。其实,在巡视西沙的问题上,张人骏才是主角,李准充其量只是棋盘上的一粒棋子,往大里说,他也不过是一个“车”或“马”而已。因为首先,李准说他是在“东沙岛之案交涉既终”才想到的巡视西沙,而实际上是张人骏在处理东沙岛的过程中就想到了,并且有了派吴敬荣先期考察的行动。况且,在处理东沙岛的事件时,从现有资料看,根本就没有李准什么事。其次,第二次勘查西沙只是张人骏开发东沙、西沙整盘棋的一部分,它是经过初次勘查、详细规划、建立机构、准备物资之后才进行的,是一项非常严肃的政治任务,而绝非李准日记中所说的“余极欲探其究竟,收入海图,作为中国之领土”那么简单,它应该说是“勘办”,而非简单的“巡视”。至于所派人员,更是一卯一星,根据勘查任务严格确定的,不向李准所说“同寅中之好事者,亦欲同望一观焉。乃以航海探险之事属之林君国祥,乘伏波、琛航两舰”。其三,张人骏的正式官衔为“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兼任陆军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总管广东广西两省的军民政务。而李准的提督只是地方军事长官,受总督节制领导。因此,作为水师提督,李准是没权调动军舰的,只有张人骏同意他才可下达命令。这就可见二人在西沙问题上的作用大小了。
  《李准巡海记》接着写道,“余带卫队一排,以排长范连仲领之。吴君敬荣为伏波管带,刘君义宽为琛航管带。余乘伏波,以林君为航海之主,悉听其指挥。王君仁棠随行参赞。同行者为李子川观察(哲濬),王叔武太守(文焘),丁少荪太守(乃澄),裴岱云太守(祖泽),汪道元大令(宗珠),邵水香二君(思源),李子仪大令,德人无线电工程师布郎士,礼和洋行二主布斯域士。”
  上文中,李准回忆自己乘坐的是“伏波舰”,郝继业当时的日记说是“琛航舰”,应该以郝继业日记为准。
  “三十三年四月初二日启行,初三日抵琼州之海口,采买鱼菜,添盛淡水。道府来迎,应酬一日夜,初四日下午起椗,沿琼岛南行,初五日入崖州属之榆林港。清风徐来,余于甲板上观之,见此港山环水绕,形势极佳,而水深至二三十尺。入口不三里,下锚,四围皆山,不是水口,诚避风良港也。惜局面太小,不能多容军舰,有七八艘已不足以回旋。港内水波不兴,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以为正可直驶西沙矣。国祥曰:天气不可恃。须看天文,有三五天之西南风,乃可放洋,且亦须于此添盛淡水。少顷,偕各员登岸,每人各持木棍一根,备倚之行,且可以御禽兽。此国祥之言也。余以为御兽可也,禽岂能为人害乎?国祥曰:“西沙岛多大鸟,不惧人,且与人斗,非此不足御之。上岸后,沿平原而入山凹,一路遍地椰子树,结实累累,大可逾抱,高约百数十尺,其直如棕,叶长大似蕉,但分裂而不连属。其时天正炎热,行人苦渴,以枪向椰树击之,其实纷纷下坠,人拾一枚。其有为弹穿者,汁流出,即以口承之,味甘而滑,解渴圣品也。步行约六七里,有居人焉,披发赤足,无衣,以布围盖下身,其黑如漆,前后心及两肘两腿,毛茸茸然,两耳贯以铁环,大如饭碗之口。老少可辨,男女殊难认也。其所住室,以椰子树为之,高不及丈,宽约一二丈,横梁门柱,皆椰树也。上盖及壁,都以椰叶编作人字形之厚箔为之。有门无窗,屋内之地,亦铺以椰席,厚可数寸。无桌几床帐,饭食起居,咸于此焉。余以手镜为之照像,各嘻嘻笑不已。又与同人行至一处,有男女多人,于野外草地上跳舞。有老者壮者于旁,敲锣吹笛及击瓦器,跳舞者女子居多,间亦有男子与偕,皆青年也。其齿白,而口吐红色之沫。询之,乃含槟榔使之然也。此男女跳舞者,如两情相合,即携手相归而为夫妇矣。其语不可辨,国祥能懂一二,盖黎山之生黎也。旋亦觅得一能谙汉语之熟黎作舌人。据云:山中马鹿极多,以其大如马,可以代步,故以马鹿呼之。余极欲猎,苦无猎犬,熟黎曰:可以黎人代之。余即令此熟黎觅数人来带路,并驱马鹿。生黎手持一棍,举动如飞,其山中之木樁,坚如刀锥,履之过,如履平地。余率卫兵多人追随于后,乏极傍石而坐。稍事休息。正打火吸雪加烟,群鹿自林奔出,大若牛马,余持枪击之,殭其一,倒地而起者再,卫兵捉之,其角大如碗,长约三尺,余开三四叉。倒地时跌损一角,血淋淋出,一卫兵以口承而吮之。嗣以五六人用大木杠抬之回船,权之重四百斤。去皮分食其肉,茸则悬之船面,以风吹之,以为可以保存也,三两日后,生蛆腐烂,臭不可近,弃之大海中矣。”
  上段日记中,李准所说的时间有误,估计是他在事情发生后很久追记所致。根据当时的各种资料显示,他们出行的时间应为1909年四月初一日,到达榆林港的时间是初七日,从榆林港开船赴西沙的时间为十七日。到达西沙的日期是十八日。
  《李准巡海记》接着写道,“连日风色不佳,夜间月光四周起晕,必主有风,不能放洋。国祥于此购买柴薪无数,船面堆如山积,备缺煤时之用也。第四日约集同人往三丫港观盐田,去此约二十里,以藤椅贯以竹作杆代步,雇黎人抬之。议定每人小洋二毛,黎人力极大,行甚速,惟不善抬,一路殊多危险,不一时而至其地矣。其盐田界两山中,绵亘十余里,皆盐田也。其水卤咸头极重,一日即可成盐两三日成者亦有之。然较之他处盐田则不可多见矣。其价极贱,每石不过二三百钱,故香港澳门一带之私盐,皆由此运往焉。沿途树林内多红绿色之鹦鹉,大小不等,白色者较大而少,又多小猴,飞行绝迹,擒之不易。回榆林港后,抬轿之黎人,每人给以银二毛,不肯受,以其求益也。增之至四毛,不受如故。询之,乃知其议价时以为每一乘轿两人共二毛,今多与二毛,故不受。其朴野如此,真上古之民哉。有黎人以大竹笼抬大蚺蛇一条来卖,给以银二元,令抬去,又抬薏米酒若干罈来,每罈给以银一元,其色黑而味甜。又有此间之回民,操北方语者,将石蟹飞蛇来卖。其石蟹鲜有完好者,磨醋可治疮药,飞蛇可以催生。人争购之。又有一种椰珠,如鱼目,闻系数百年之椰壳内实结成,岱云购得之。其回民相传为马伏波征交趾时遗留于此者,至今人不多,然仍操北方之音,与粤人异。国祥云:天色已好,可放洋矣。
  “四月十一日(注:应为十七日)下午四钟启椗,出口,风平浪静。七钟,忽见前面似一山行,若隐若见,国祥曰:此处向无山,必鲸鱼也,当绕道避之。余以千里镜窥之,见一黑影,横亘于水面,不甚高,同人争欲一睹为快,无何渐渐沉下矣。船仍按经纬度直行,国祥、敬荣经夜不睡,行于甲板上,监视舵工,其桅杆顶尚有一人持望远镜观察前面之岛,不敢一毫懈也。国祥曰:以船之速率及海程计之,此时应可见最近之岛,今不见,必有误。以天文测之,差一度几秒,危险万分,此为本船马力不足,为大流冲下之过,宜仔细,此处暗礁极多,稍不慎,则全船齑粉矣。
  “少顷,桅顶人报告,已见黑影,然在上游。国祥敬荣乃心定而直驶向该岛。十一点二十分下椗,锚链几为之尽。其处水清,日光之下,可见海底,多红白珊瑚,大如松柏之树。有一种白色带鱼,长约丈余,穿插围绕于珊瑚树内,旋转不已。饭后,余率诸人乘舢板登岸。国祥请余勿坐舢板,宜乘大号扒艇平底者,乃可登岸。余从之,果至最近岸之浅滩内,乘舢板者果不得入。此项扒艇,国祥于海口购七八只之多,余初以为无用,今乃知为得用也。
  “余仍持木棍,离扒艇,践石堆超越以过。此石跳彼石,相距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扒艇不能前,非此不能登彼岸也。余正站圆形之大石上,欲再跳,而相距稍远,恐坠水中,迟回者再,而所立之石动矣。余以为力重为之也,而此石已起行而前,余惊惧欲仆者屡矣,石行较近彼石,乃跳过焉。余惊问:石何能行?国祥敬荣同曰:此石乃海内大蛤也。其壳已生绿苔,不知若干年矣,又见一鱼,其色黑而杂以红黄。国祥曰:此小鲸鱼也,亦长七八尺。潮水退不能出,困于此浅水滩耳。余以棍拨之,头上一孔,喷出之水,高可一丈。余急登岸。见沙地上红色蟹极多,与他蟹异,爪长而多,其行甚速。以棍击之,即逃入一螺壳中而不见。拾壳起,见其爪拳屈于壳内,了无痕迹。每蟹必有一壳,大不逾二寸。有一蟹之壳,先为人拾起,致无所归,即拳伏于沙上,如死者然。余以竹筐拾归者数百枚,分赠亲友,名之曰寄生蟹。工人持铲锄上岸,在各处掘地及泉,而求淡水。掘十余处,至二三丈,均不可得,其实非岛,乃一沙洲耳。西人亦谓之挨伦。
  “此岛长不过六七里,行不过数钟,即环游一周矣。岛上无大树,有一种似草非草似木非木之植物,高约丈余,大可合抱,枝叶横张。避此林中,真清凉世界也。其地上沙土作深黑色,数千百年之雀粪积成之也。岛中无猛兽虫蛇,而禽鸟极多,多作灰黑色。大者昂头高与人齐,长嘴,见人不惧。以棍击之,有飞有不飞,其大者恒与人斗,不自卫,将啄人目。遥见大群之鸟,约千余百只,集沙滩上。余击以鸟枪者三,均不见飞,以为未中。遣兵往视之,已击倒三十余鸟。卫兵逐之始群飞去。盖不知枪之利害,人为何物也。
  “其椰树及石上,多德人刻画之字,皆西历一千八百余年所书。德人布朗士以笔抄其文记之。其石亦非沙石,乃无数珊瑚虫结成者,因名之曰珊瑚石。又至一处,有石室一所,宽广八九尺,四围以珊瑚石砌成,上盖以极大蛤壳两片为之。余于此而休息焉。石上亦有刀刻之德文,盖千八五十年所书也。均有照片,改革后不知失于何处矣。余督工刻字珊瑚石上曰:“大清光绪三十三年广东水师提督李某巡阅至此。”勒石命名伏波岛。以余乘伏波先至其地,故以名之。又命木匠将制成木架。建木屋于岛,以椰席盖之为壁,铺地,皆椰席也。竖高五丈余之白色桅杆于屋侧,挂黄龙之国旗焉。此地从此即为中国之领土矣。”
  上段文字所说“大清光绪三十三年广东水师提督李某巡阅至此”,还是出现了时间误差,应该为“大清宣统元年广东水师提督李某巡阅至此”才对。读到此处我们才明白为什么出发前张人骏让筹办处准备了20面黄龙旗和20根竹竿,原来这是为每个小岛上都升起一面大清国旗而准备的。
  
  “夜宿岛中,黄昏后听水中晳晳有声,国祥曰:此海中大龟将上岸下蛋也,从此不忧乏食矣。率众各将牛眼打灯,反光怀内,候于河上,月下见大龟鱼贯而上,为数不可胜计。群以灯照之,龟即缩颈不动,水手以木棍插入龟腹之下,力掀之,即仰卧沙上,约二十只。国祥曰:可矣,足吾辈数百人三日之粮矣。国祥又引水手,持竹箩,在树下拨开积沙,有龟蛋无数,其色浅红,而圆大如拳,壳软而不硬,拾两大箩筐。归后,汤以开水,撕开一口,吸而食之,其味厥美。国祥曰:雀蛋更多,但不能如龟蛋之可口。黎明率同人于树下拾各种雀蛋,大小不等,有如鸡鸭卵,有大如饭碗长六七寸者,均作淡绿色。其极大者,有黑点无数,剖之多腥,而此极大之卵,如鸵鸟之蛋,壳坚如石,了不可破,后携至省垣,在大新街嘱刻象牙之匠人,开天窗,镌山水人物形,作陈列品。其仰卧之大龟,长约一丈,宽亦六七尺,各水手工人,以刀斧从事去壳,宰割其肉,各分一脔,色红如牛肉,其裙边厚二寸,每龟得二三十斤,其全数重量盖四五百斤也。尚留八只,不许宰割,即以生者抬于舢板或扒艇上,运之上船,以起重架起之,始得上。八龟已将官舱前面隙地占满,致水手工人无休息食饭处,众即于龟腹上围坐而食,且于此斗牌焉。夜间余怜其仰卧,令人返仆之,夜深人静,群龟鸣如鸭,乒乓之声极厉,致同人不得睡,仍令水手反之仰卧,始无声焉。午后率同人回船,留牲畜之种山羊水牛雌雄各数头于岛。布朗士对之泣曰:可怜此牛羊将渴而死,以其无淡水也。    
  “正午开行,约三十里,又至一处。两面皆岛,海底有沙,可以寄椗,非如伏波岛之尽珊瑚石,难于寄椗也。且岸边有沙,舢板扒艇,皆可登岸。又率同人偕上。其林木雀鸟,一切与前岛同。工人之掘井者,少顷来报曰:已得淡水,食之甚甘。掘地不过丈余耳。余尝之,果甚甘美,即以此名曰甘泉岛。勒石竖桅,挂旗为纪念焉。此岛约十余里,宽约六七里,余行两三小时,尚未能一周也。在沙滩上拾得一物,其状如金瓜,大如蜜橘,其色为青莲,其分瓣处,间以珍珠白点,似石非石,质轻而中空,上面有蒂,如罂粟壳之状,下空一孔,甚为美观,不知为何物也。敬荣曰:此动物而兼植物,有生者当寻与军门一看,其他尚有种种色色千奇百怪之物,为内地所未见者。有一石杯,盛之凉水,不漏而易干,盛热水,则发腥臭之味。手摩之直如石制,然其质软,物本圆者,可以为方,可以为椭圆形。其红包珊瑚遍地皆是。其红着大逾一寸,然质粗而少纹,白者更多。余曾拾得一大者,百数十枚结于一块,如一山形,以玻璃匣盛之,后于石瓜石杯,同陈列江南劝业会中。阅此岛毕,亦放牲畜于上。又过对岸之岛,较小于甘泉岛,纵横不过八里耳。其珊瑚比前更多,因名之曰珊瑚岛,亦勒石悬旗为纪念。
  “下午回船开行,约二十海里,又至一岛,定椗后,乘舢板上岸,海内带草极多,长不知若干丈,开小白花。舢板之浆橈,亦为之阻滞,不得进行。见一石,上有物圆如金瓜其蒂上开紫色之花,如蝴蝶状。余曰:此必昨日海岸拾得石瓜之生者,即泊船近之,余亲手抚其根,长约四五寸,似为石质而长于石上者,力拔之始下,而根断矣。有白浆自根下流出,其腥异常,如蟹爪之肉,其花甚硬,亦似石质,然鲜艳无比,究不知其为动物植物也。拾回数日,其花自凋落,壳之浆亦流尽,,而为空壳,并与前拾之瓜,并呈于安帅,送江南劝业会矣。上岸阅视一周,情形与各岛相同,名之曰琛航岛,勒石竖旗。回航是夜即下椗于此。
  “第三日黎明又开行,约十余海里,而至一岛。登岸后见有渔船一艘于此,取玳瑁大龟,蓄养于海边浅水处,以小树枝插水内围之,而不能去。余询其渔人何处人。据言为文昌陵水之人,年年均到此处趁天清气朗,乘好风,即来此取玳瑁,海参,海带以归。余询以尔船能盛淡水粮食若干,敢冒此险乎?渔人曰:我等四五人,食物有限,水亦不能多带,食则龟肉,龟蛋,雀蛋,雀肉,鱼,虾之属,饮则此岛多椰子树,不致渴死。余告以前方有甘泉之岛,如往彼处,不忧无淡水也。余视其船内,以石灰醃大乌参及刺参一舱,皆甚小者。余问以海边之大乌参,有大逾一丈几尺者,何不腌之?渔人曰:内地不消此大者,因引余视海边之浅水内有一大乌参,长丈余,色黑如死猪然。余以棍挑之,其肉如腐者,脱去一块,皮虽甚黑,而肉极白,但无血耳。不少动,以为其死也。一工人以十字锹锄之,又脱一大块,而此参乃稍行而前,真凉血动物也。岛上情形与各岛相同。游览既周,名之曰邻水岛。勒石竖旗,而往他岛,均皆命名勒石,有名曰霍丘岛者,以余妹倩裴岱云太守为霍丘人也;有名归安岛者,以丁少荪太守为归安人也;有名为乌程岛者,以沈季文大令为乌程人也;有名曰宁波岛者,以李子川观察为宁波人也;有名为新会岛者,以林瑞嘉分统国祥为新会人也;有名为华阳岛者,以王叔武为华阳人也;有名曰阳湖岛者,以刘子怡大令为阳湖人也;有名为休宁岛者,以吴荩臣游戎敬荣为休宁人也;有名为番禺岛者,以汪益元大令为番禺人也。尚有一岛距离较远,约六十余海里,其岛长二三十里,向名曰林肯,改名为丰润岛,以安帅主持大事也。
  
 
  “以天色骤变,不敢再为流连,恐煤完水尽,风起不得归也。四月二十三日鼓浪而行,历四十八小时而抵香港,次日即回省。盖出门已将一月矣。”
  在上段文字里,李准说四月二十三日开始返航,二十五日到省,与事实有误差,在此不多言。
  李准回到广州后,“将经过情形一一为安帅述之。安帅惊喜欲狂,以为从此我之海图,又增入此西沙十四岛(注:应为十五)也。所拾得奇异各物,陈列于厅肆中。同寅中及士绅争来面询,余口讲指划,疲于奔命。所历各岛,皆令海军测绘生绘之成图,呈于海陆军部及军机处存案。此次之探险,以极旧行不过十海里之船,数百人之生命,付与林瑞嘉之手,实乃天幸,非尽人力可致也”。描述张人骏“惊喜欲狂”,可见张“重领土”、“保海权”的主权意识之强烈。
  筹办处回省后也立即给张人骏打了报告,提出了西沙岛八条开办大纲。原文曰:“一、查西沙各岛分列十五处,大小远近不一。居琼崖之东南,适当欧洲来华之要冲,为中国南洋第一重门户。如不及时经营,适足启外人之觊觎,损失海权,酿成交涉。东沙之事,前车可鉴。今绘成总分各图,谨呈帅鉴。应请宪台进呈,并将各岛一一命名,书立碑记,以保海权而重领土。将来东沙岛收回,亦请一律办理。二、西沙岛产有矿砂,为千百年来动物质所积成,西人命为爪挪,一作阿鲁,可作肥料。用西法化验,内含各种磷质肥料,外洋销售颇广。日人在东沙岛采取,获利甚丰。拟即招工采取,以收天然之利。一面养畜牧、兴树焉,以为久远之谋。三、西沙各岛孤悬海外,既无淡水、又无粮食,轮船并无避风之所。必须择一妥善之地,籍资接应。窃尝勘查地势,惟榆林、三亚两港,相距仅一百五十余海里,旦暮可达。应即开辟两港,为西沙之接应。查榆林港口宽约半里,港内直长二十余里,横宽八里,水深处二三丈不等。约可泊中号轮船十余艘。旁通三亚港,四面众山环抱,土地肥沃,林深草密,海水斥卤,产盐甚富,实因榛莽未辟,道路不通,任其放弃。前督宪张,曾开辟十字路,因无继其事者,功遂中辍,良可惜也。今拟启其山林,广筑盐田,以兴地利。平治道路,开辟商埠,以资交通。一面设立西沙分厂,派员驻扎,经营各事。并筹备西沙应用物料、招工等事,源源接济,是西沙各岛,应以榆林、三亚两港为根据地也。四、专派轮船,以资转运。西沙开辟后,工役众多,拟于岛上搭盖蓬庐,以便供人住宿。并筑蓄水池,蒸水机,制造淡水。至粮食等项,每月分两次就近由榆林港用轮船转输。将来采存磷质肥料,亦随时由轮船运回,招商承购。拟请派广海(兵轮)为西沙各岛运船,并请添拨兵轮,巡阅各岛。五、安设无线电,以通消息。各岛皆相离为远,一切公牍风信,非电不能迅传。拟请在西沙岛设无线电一具,榆林港设无线电一具,东沙岛设无线电一具,省城设无线电一具,轮船上设无线电一具。以期呼应灵通。六、派员分办,以专责成。拟分东沙岛为一股,西沙岛为一股,榆林、三亚等处为一股,每股以事之繁简,定用人之多寡。惟事属创始,跋涉风涛,侵冒瘴疠,辛苦异常。应请量才器使,不拘常格。俟有成效,再请宪台择优褒奖,以示鼓励。七、辨别磷质,必先化验。拟用外洋高等化验师,将所采得肥料矿砂随时化验,以便评定价值。则本利即可预算,款项不至虚废。八、酌拨经费,以资开办。现在榆林、三亚两港购民地、筑盐田,岛上搭盖蓬庐,以及员工薪资,在在需款,一时未能预算。拟先由善后局拨款十万两,本署运司拨款十万两,作为开办经费。一俟磷质肥料出售,即行拨还。”(《西沙岛成案汇编•筹办处原文》)
  可惜,就在东沙岛、西沙岛开发建设筹备得如火如荼之际,五月十一日,清廷任命张人骏接替端方的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职务。张人骏于八月初三日赴任。两广总督由山东巡抚袁树勋接任。
  临行之时,张人骏对东沙、西沙事宜仍然十分牵挂,六月十八日(丙申日),已任南洋大臣张人骏就筹建东、西沙群岛办事处等海彊事宜,专门给朝廷上了一道《复勘西沙群岛》奏折。谨录其原文如下:“窃粤疆滨临南海。大洋中,洲岛甚多。只因险远难通,遂致终古荒废。而外人之觊觎者,转不掸穷幽涉险,经营而垦辟之。东沙岛之近事,其明证也。查日人占据东沙岛,经臣与日本领事据理力争,彼已认为中国属土。刻正派员前往会勘,不久即可将该岛收回。兹又查有西沙岛者,在崖州属榆林港附近,先经饬据副将吴敬荣等,勘得该岛共十五处,内分西七岛,东八岛。其地居琼崖东南,适当欧洲来华之要冲,为南洋第一重门户。若任其荒而不治,非惟地利之弃甚为可惜,亦非所以重领土而保海权。爰派藩运两司,暨现调广东高雷阳道王秉恩、补用道李哲濬,会同开办该岛事宜,妥为筹划。一面移商署水师提督臣李准督派兵轮,由该道李哲濬带同文武员弁等,前往复勘情形。兹据分别勘明,将各岛逐一命名,以便书碑。并绘具总分图呈核前来。查西沙十五岛,大小远近不一,距崖属之榆林、三亚两港,仅一百五十余海里。岛产则有矿砂,为多年动物所积成,可作肥料之用。化而验之,内含磷质。此项销用颇广,日人之在东沙岛,即因此致获厚利。而西沙岛产砂尤富。若一律开采,实足以浚厥利源。且粤人工作于外洋者,勤遭他族之欺凌,欲归由苦无生计。该岛开辟以后,需用工役必多,招徕而安集之,尤为殖民之善策。惟各岛孤悬海外,淡水与人物均为难得,即轮船亦无避风处所,必须就近择地,藉资接应。幸与榆、亚海港均近,拟即在岛内设厂,先从采砂入手,派员驻于该处,经理其事。并聘西人之精于化学者,随时化验磷质等物。而于榆、亚委员设局,以为根据之地。一面派轮船往来转运,俾得接济一切。俟东沙收回后,亦即一并筹办。至榆(榆林)、亚(三亚)山水环抱,形势天然,地土亦颇饶沃,实据琼崖之胜。物产则盐为最富。如将该处沙滩尽筑盐田,其利甚大。崖州各属之森林,尤极繁盛,林业亦可以振兴。诚于该两港次第设施,收林木鱼盐之利,为通商惠工之谋,他年琼岛一隅,当可蔚然生色。此又与办理东西沙岛连类筹及者也。臣惟西岛之开办,既以杜外患,而固吾圉,亦可以裕国用,而厚民生。今以一再勘明,自应及时区划。其大要:如两港设局,各岛设厂,船舶之经费,饮食之储备,员司工役之薪费,当此创始之初,各款尚难预算。已由臣行令盐运司、善后局暂行酌拨银两,以资兴办。惟南海一带夏秋飓风无定,轮舟未便驶行,且现未修建厂房,无可栖止。拟俟八月后,再派员前往经理。臣去粤在即,一切未尽之事,不及统筹。应由新任督臣,谕饬该司道等,随时禀商核办。所有派员筹办东西沙各岛大概情形,理合恭摺具陈,伏乞皇上圣鉴训示,谨奏。”
  俗话云:“一个师傅一个令,一个和尚一个罄!”张人骏对开发海岛、保卫海权的宏伟大业,却并未被放羊牧牛出身、仅在山东巡抚任上就搜刮600万两白银的大贪官袁树勋所认同。八月初三日,张人骏卸任,袁树勋接任。袁树勋上任后的第一板斧竟然砍向了西沙筹办处。八月下旬,他在给筹办处下达的文件中说:“照得前因筹办东西沙岛事宜,先经张前部堂札委该道等设局办理,兹查西沙岛筹办之事,尚未切实举行,李道业已赴宁差遣,王道现办咨议局筹办处,事物甚繁,亦难兼顾。所有前设筹办东西沙岛局,应自本月份起,即行裁撤。改由广东劝业道会同善后局办理。以后经费,除分行遵照外,札局即便遵照。将该局前购器具,并一切文卷,移送劝业道接收”。
  九月初十日,西沙筹办处清理工作完成,于是正式撤销。从此,刚刚红火起来的东、西沙群岛开发筹建工作又立马沉寂下来。
  西沙群岛的开发计划虽然停止了,但是张人骏组织的两次勘测,为我们对300多万平方公里南海行使领土主权提供了无可争辩的历史依据和法理基础。在我国与南海周边国家发生领土争端时,中央政府就反复提到张人骏这位民族英雄的伟大名字。1980年1月31日,《人民日报》在第1版刊登由新华社1月30日播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国对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主权无可争辩》声明中,强调指出“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4月,两广总督张人骏派遣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率领海军官兵170余人,分乘伏波、广金、琛航3艘军舰巡海视察西沙群岛,查明岛屿15座,命名勒石,并在永兴岛上升旗鸣炮,重申主权”。1980年4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一文中,也指出“1909年,两广总督张人骏派水师提督李准等人前往西沙群岛查勘,在岛上命名勒石……”1980年4月30日,《解放军报》发表《中国对西沙、南沙群岛主权无可争辩》一文,其中也有“清宣统元年(1909)四月,两广总督张人骏派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率领海军官兵170余人,乘军舰巡视西沙群岛,查明岛屿15座,命名勒石,并在永兴岛上升旗鸣炮,重申主权…… ”1980年第4期《红旗》杂志刊登《从国际法看中国对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主权》一文,其中也写有“清末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奉两广总督(张人骏)之命,率舰三艘于1909年巡视西沙群岛,在岛上升旗鸣炮,命名勒石,向世界重申西沙群岛为中国领土……”甚至,1921年8月22日,连法国内阁总理兼外长白里安在西沙群岛问题上也承认:“由于中国政府自1909年已确立自己的主权(按:指张人骏派李准巡视西沙群岛事),我们现在对这些岛屿提出要求是不可能的。”
  2007年11月19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三沙市。2012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海南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设立地级三沙市,下辖西沙、中沙、南沙诸群岛及海域。三沙市的成立,才终于圆了张人骏“重领土而保海权”的强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