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居之文化——秦皇岛地区居所历史变迁

来源:未知 时间:2014-05-10 17:35:04
 

  
  居所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除觅食外,也可以说是不断寻求好的生存环境,改善居住条件的过程。不管是皇帝盖的宫殿,还是贵族地主追求的府第豪宅,也不管是当今的新贵盖的洋楼别墅,还是平民百姓积蓄一辈的钱盖三间房圈个院。这一切都是一个目的居住舒适。梁思成说:中国的建筑“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之足迹所至,树立文化标志”。这就是说,中国进入文明社会数千年来,建筑在发展过程中,没有质的变化,当然也没有“质”的飞跃,只有和缓的变化和顺序之进展。直至近一个世纪以来,才受到了外来建筑之影响。要说质的飞跃是近几十年的事,在城市里基本上否定了传统的木构系统建筑。
先民之居所
  在原始社会之初,民智未开化,不会建造住所,只能在大自然中寻找栖身之处。他们首先找到的是岩洞,既能避风雨,又能躲避野兽,无疑是安全、舒适的住所。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卢龙县武山的西北隅溶洞中,先后发现一批100—50万年前的节肢动物化石,溶洞东侧还发现有稍后的厚层灰烬。该岩洞西临滦河,取水也比较方便。这就是秦皇岛先民的居所。位于抚宁县山羊寨村南山上的石灰岩洞,上世纪80年代初,在此发现有大量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少量的灰屑,洞外有较厚层灰烬。经测定,化石属第四纪中更新世时期,距今18万年左右。此洞也当为原始人的居所。在全市范围内还有许多处岩洞,有石灰岩洞,有花冈岩洞,有的也有节肢动物化石和灰烬发现,不少是原始人居住过的。先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没有离开过这些岩洞。旧石器晚期,人类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本地有昌黎县汀泗涧村旧石器遗址和抚宁县大所各庄旧石器遗址,两处仍在山地,恐怕当时的先人仍未离开山洞。
  住岩洞是人类对自然的充分利用,巢居是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开始,是人类建造的最早建筑物之一,它开创了人类生活史的新篇章。旧石器时代,人类在远离岩洞地方开始建“巢居”,即学鸟类在树上利用树枝、树叶、杂草搭建巢屋居住,既防猛兽,又防潮。巢居可能也是秦皇岛先民的居住方式之一。
新石器时代人的居所
  新石器时代,境内有抚宁县的峪门口、马庄、英山河水库、赵家庄遗址;山海关区有小毛山、将军台遗;海港区有海阳遗址;昌黎县有杏黄山遗址。从遗址的分布看,当时人类采摘和狩猎范围已有扩大,住岩洞显然已很不方便;从遗址所处位置看,多位于丘陵低山区,附近较少有山洞。由此证明这时人类已离开了山洞。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出现了干栏式房屋。干栏式房屋与巢居基本相似,两者都架空于地面,只是干栏式房屋在地上打木桩,在桩上搭建全木结构的棚屋。秦皇岛的先民是否也曾住干栏式棚屋,已无实据证明。巢居或干栏式屋确有多方面不便,尤其是难挡风雨和严寒,更不便用火。穴居是古代中原地区最主要的一种居住方式,它的出现几乎与巢居同时,低洼潮湿地段作巢居,地势高干燥的地段作穴居。秦皇岛地区适宜挖洞穴的黄土较少,故多为半穴居式居所,即在地下挖坑,上边再建房子,样式与我们今天所搭建的窝棚相差不多,只是那时房子中间有立柱,搭建的棚子更大,样式更多。仰韶文化时期的西安半坡村遗址为半穴居的典型遗址,其复原样式也应是秦皇岛地区人类居住的大体式样。
孤竹人之居所
  商代至春秋中叶,秦皇岛地区属孤竹国,并为孤竹国中心区。孤竹国存国千年,其居住方式较长时期为半穴居,当然样式更多,质量有所提高。
  位于卢龙县西南阚各庄村北200米处,滦河二级阶地上,上世纪70年代,在此先后发现和发掘出青铜器、陶器、石器、骨器等生产生活用品,遗迹还有灶膛、灰坑、半地下居室等。灶膛为圆形,灰坑分椭圆形和不规则形两种。灶灰坑内填满了草木灰,有少量陶片兽骨。遗址属夏家店下层文化,大体为夏、商时期的文化。半地下穴式居所应是当时本地较普遍的居所。从更大范围发掘看,大多有两道围墙,外用石,内用土坯,个别用夯土筑成,无围墙房则用坑壁为墙。半穴居建筑形式的广泛采用,促进了建造顶棚技术的发展,这为完全向地上建房的过渡奠定了技术基础。
  西周至春秋早期,本地仍属孤竹国,属夏家店上层文化,房屋有半地穴式的,也有地面上的,房外有的还有贮藏用窖穴。这个时期是半地穴式房屋向完全地上房屋过渡时期。
  孤竹国的都城在今卢龙城附近,不一定有富丽堂皇的宏伟宫殿,像西周凤雏宫一样的建筑还是会有的。
  春秋中后期与战国时期,基本上已为地上房屋,居住更为舒适。战国时,燕昭王为为邹衍及方士提供的活动场所——碣石宫当在碣石之地。一是碣石在这里;二是“海上方士”主要活动于海上与海边;三是金山嘴、横山等多处遗址出土了“山云纹”与“饕餮纹”这两种瓦当,为燕国断代标志性建筑构件。故秦皇岛附近海边应有燕之碣石宫。
秦汉时期居所特点
  秦汉之际,秦皇岛地区房屋建设有了较大发展,居住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首先,上世纪80年代,关内外海边发现了大面积的秦代行宫建筑群,这是我国考古界的重大发现之一,更是当地的一件文化盛事,是当地深厚的文化沉淀的一次展现。这些宏伟的建筑直至汉朝还在使用,故对当地有较大影响。只就位于北戴河海滨东部高地上的遗址就有三处,一在金山嘴,遗址面积约六万平方米;二在金山嘴北的横山上,遗址面积约二万平方米;三在横山北高地上(人大、专家疗养院),遗址面积超过二万平方米。对面积最小的横山遗址作了全面发掘,发掘出一院落遗址,北房址面积910平方米,分为东西两大室,整体为面阔十间,进深四间的大型建筑。东房址为矩尺形,北部分面积165平方米,组成面阔四间,进深三间的格局;南部分面积120平方米,分为两大间。西房址面积440平方米,分为三室,向西开门。只就以上三个单体建筑的面积就可以看出其规模。建筑构件也很惊人,空心砖长126厘米,宽35厘米,高19厘米;瓦当通体长63.5厘米,高38厘米,底边(弦)48厘米。横山揭露的建筑遗迹,整个建筑布局紧凑,规划整齐,结构合理,一次建成的建筑群,就其规模和单体建筑而言均很宏伟。生活用具陶鉴,内口径1.09米,也是目前全国所发现的最大的陶鉴。这里所说还只是配殿。金山嘴所处位置及出土的只有宫殿才配使用的巨型夔纹瓦当等情况说明行宫主体部分在此。行宫的发现说明这里也是帝王向往的地方。在历史上有过30多位帝王到过秦地,其中有的专程到此地游乐;再者,行宫的建造大大提高了本地的建房技术水平,也影响了建房的结构和样式,骊城大型建材的使用就是很好的例证。
  二是城市有了较快发展。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城市规模逐渐扩大,数量增多。本地发现的汉代城址有骊城遗址、五花城遗址、临渝城遗址。还有有记载的肥如城、絫县城等。骊城遗址出土内涵丰富,很有代表性。该遗址位于抚宁县城西侧,洋河东岸二级阶地上。面积达69.5万平方米。上世纪80年代,在此先后发现的建筑材料有麻纹砖,绳纹、布纹大板瓦、卷云纹瓦当;还有较多的生产、生活用品陶器、铁器、铜器、石器,钱币有汉五铢、半两、王莽新朝布币和货泉;还发现陶井一眼;砖拱隧道一段。在该遗址发现较完整瓦当就有15种之多,其中有汉代标准的“千秋万岁”文字圆瓦当和六种卷云文圆瓦当,很大部分瓦当与北戴河及绥中姜女坟秦始皇行宫遗址出土的瓦当一样,还有燕国都城和齐国风格的瓦当。这说明骊城是汉城,但早在战国和秦时就已经存在着高大雄伟的建筑了,骊城是在战国和秦代的基础上扩建发展起来的一座城市。从出土文物看,城市的功能较齐全,商家麋集,高大宏伟的房屋鳞次栉比。城市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居住方式,由原来的小聚落或分散而居,变成了大城市居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西汉时期,全境约达1.45万户,7.04万口人,按统计为历史上第一个高峰期。
  秦汉之际民宅的基本形式是一堂二室,即堂屋一间,卧室两间。住宅由主房与厨房、厕所、圈房等次要建筑及廊庑、围墙组成。由于阶级地位和经济条件的不同,而建有小院、大院或数院。官僚豪门建筑内容众多,规模宏大。大量贫民住所仅是板室、茅屋,甚至仍为穴居、半穴居。
魏晋南北朝时期兴宅园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离乱,战争破坏严重,这种局面反而成了都城与建筑发展的契机与背景。本地也出现了这种契机。令支城、肥如城当时就进行过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并还建成了宏伟的令支宫和黄山宫。大体位于今卢龙陈官屯至迁安陈官营一带的令支城,一度升为都城。《通鉴》注令支县:“汉为辽西郡,晋省,段氏据为国都。”西晋永嘉年间(307—313年),辽西鲜卑段辽在此建都。建都就意味着大规模建城、建宫。东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年)十二月,段末波(柸)初统其国。东晋咸康四年(338年)三月,后赵国君石虎入令支宫。这些记载说明令支城已很具规模,并确实建成了宫殿。
  大体在今卢龙刘家营附近的肥如城也是北方军事重镇。十六国时,后燕慕容熙大筑其城,以尚书刘木为镇南大将军、冀州剌史,镇肥如。北燕高云以尚书令冯万泥为幽、冀二州牧,也镇此城。其后北魏熙平二年(517年)九月,又修筑平州所治肥如城。
  北平郡、新昌县治所今卢龙城也当为这个时期所建。今抚宁城西侧的阳乐城这个时期曾一度为辽西郡治,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将东巡,太安三年(457年)十月,诏令太宰常英修建行宫于辽西郡肥如县黄山。于四年正月初十,文成帝东巡平州(此时平州、辽西郡、肥如县治同城),二十五日,至辽西驻跸黄山宫,游宴数日。二月二日,登碣石山,观沧海。大宴群臣于山下,分别给予奖赏。改碣石山为乐游山。到海滨筑坛记行。北齐文宣帝高洋于天保四年(553年)十月初八,到平州(肥如)。二十八日,登碣石山观沧海。
  帝王和一方势力建城、建宫,到处游乐,这种奢侈淫逸的生活,造成士大夫、地方官吏、富豪们的争奇斗奢,非法逼买民宅,广兴屋宇,豪宅。还形成造宅园之风。在城市宅第中大起人工山池园,园中泉石之美,殆若自然,栋宇飞甍,宛若仙居。也有离开城市于山野平川之中建别墅、庄园,傍水临溪,凉台亭榭,松柳花圃,以领略自然风光之情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广大民众仍是茅屋陋舍,甚至无栖身之地。
隋唐辉煌时期
  隋唐时期,就全国而言是建筑高度发展的时代,成就是全方位的,不仅表现在都城和宫殿建设上,也表现在庙宇、民居、园林、桥梁、作坊、店铺、陵墓等各种类型的建筑建造上,也反映在木结构和砖石结构技术成熟上;不仅体现在其所确立的建筑制度、风格对各代的深远影响上,也体现在对我国边远地区乃至东南亚、日本、朝鲜等国建筑发展的重大影响上。这些也必然对本地有所影响。现本地保存下来的建筑有唐仪凤元年(676年),在卢龙城南门外(今南大街北头)大佛寺(供奉千手千眼佛)动工修建的大佛顶尊陀罗尼经幢,显示了高超的建造工艺。
  隋大业五年(609年),诏令建临渝宫。《隋书·地理志》记:“大业初置北平郡。有长城。有关官。有临渝宫。”行宫具体地址,《读史方舆纪要》讲:抚宁东北之临渝城,“大业中置临渝宫于此。十年复议伐高丽,自涿郡幸临渝,是也。”临渝宫距使用提前五年建造,可见其规模与豪华。其后唐太宗征高丽又在此地驻跸。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于贞观十九年(645年)四月二十日,亲征高丽抵北平郡(平州),作诗《於北平作》。二日后,到今秦皇岛海边,并登上岛,赋诗《春日望海》。九月十八日班师。十月二十一日,太宗随飞骑三千入临渝关,太子在见驾坡(今抚宁榆关西)谒驾。二十三日,登“汉武台”,刻石记功。唐太宗往来于秦地必有行宫居住。
  隋炀帝居住过的临渝宫和唐太宗的行宫,其豪华与宏伟对本地产生直接的影响。地方官吏、豪门富户必也盖出具有时代特点且讲究的住宅。而一般民居还多为茅屋,正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描写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凄惨景象。
  同时,唐太宗征高丽的军事行动在此地留下了较多地名,其中就唐朝建立的村庄80多个,大部分与唐太宗的军事行动关,有的是打完仗留下来,或有病留下来在此地落户建房、建庄;或是其后由外地迁来选择原王子、军官居住过的营地继续居住。从现在看这些村庄多数为大庄,地处平原,自然条件优越。
辽金元时期大造房舍
  辽金时期,秦皇鸟地区是一个建房高潮期,一是辽前中期曾大规模向这里移民。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天赞二年(923年),将所俘宋定州(今河北定州)民户迁至今昌黎县置广宁县,治所在今昌黎县城。辽太祖以定州望都县(今河北望都)俘户侨置望都县。县治所约在今卢龙石门、木井一带。太祖又以宋之定州安喜县俘户侨置安喜县。县治应在今卢龙北部,或迁安西部。
  辽太平十年(1030年),辽圣宗耶律隆绪平定起义者大延琳后,迁归州(今辽宁盖县西南)之民在今山海关设迁州及所领迁民县。同时,迁宁州(宁州,在今辽宁辽东半岛盖县西南)之民在今海港区海阳设润州及海阳县。前后移民建立了五个县,可见其规模,大规模移民必定大规模建房。
  二是人口增加需要建房。辽金时期,由于相对社会安定时期较长,经济有了较快发展。《金史·地理志》有平州“贡樱桃、绫”的记载,绫在北方是稀缺之物,产绫说明平州经济门类较齐全。金代,境内的卢龙、抚宁、海山、昌黎、海阳五县与迁民镇人口户数达37809户,为秦地历史上第二次人口高潮期,人口的增加,必然推动着房屋建设的发展。历史上的户一般都比较大,多为一户一个院,这样可以大体了解到金代的院落数与房数。
  三是地域开发扩大需要建房。辽代的移民,金代的人口户数统计,还有辽金时期建村至今延续下来的近百个村庄,也全部位于长城以南平原与丘陵,全无涉及今青龙境。实际上辽金时期青龙境得到了全面开发,全市发掘出的辽金遗址、古墓多为青龙满族自治县境内的,文物内涵极丰富,从出土的生活、生产用具看,青龙广大山区也得到了全面开发。同时也证明山区也盖起了大批房舍。
  辽金时期仍然保持较高的建筑水平。本地有完好保存下来的、建于辽统和元年(983年)的昌黎县城的源影寺塔,建筑完美,技艺高超。孟姜女庙也约建于辽金时代。秦地东去不远处的义县,有辽代的奉国寺大雄宝殿,这是技艺高超的建筑,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千年国宝、无上国宝、罕有的宝物。奉国寺盖辽代寺院最大者也”。有的专家指出是“中国古代辽(宋)以前保存至今最为宏大和最为完整的单檐四阿木构建筑,建筑规模是中国第一大雄宝殿”。这样的建筑在广阔的北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达到了“极致顶峰”。这必然会对本地区产生较大影响。秦皇岛地区在辽金时有重镇平州,平州城还曾一度改称为南京城。加之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和房屋大规模的建设,必有较高的宅院建造技术。,
  元代,统治本地150年,社会相对安定,经济虽有所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全境仅约9634户,45662人,较金朝有大幅度减少,故房屋没有大规模建造,从数量上看可能还会有所减少。也因此建房的技术水平、房屋样式都不会有太大的进步和改变。现保存完好的有抚宁县平市庄林场山上元代建清河塔寺和宝峰禅寺,其正殿为砖石结构,歇山顶无梁殿,殿内四壁各镶嵌27块高80厘米,宽60厘米青石线刻着色神像。从寺庙的房屋看确实没什么特点,倒是寺中的线刻造像,造型逼真,线条流畅,诩诩如生,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明清四合院居所的完善
  明朝是历史上建房规模最大的时期。一是大规模移民需要建房。明初,境内人烟稀少,明廷为了发展生产,实行了“移民实边”政策,开始向境内移民。随之于建文年间(1399—1403)爆发了“靖难之战”,激烈而残酷的战争在这里进行了近四年,造成人员死亡,大批民众纷纷外逃,土地大面积荒芜。故永乐年间又开始更大规模向这里移民,直至万历年间。移民多从山西、山东而来。长城以南60%多,即1400个村庄为明朝建村。二是建城也随之盖房。明朝建城的规模是空前的。府城及县城先后都进行了大规模改建扩建,完善了城池的防御功能;长城沿线各关口也建成坚固的城池,有守关官兵进驻,也有百姓进驻;长城内的燕河营、台头营、石门寨、驻操营等各营地也都筑城,台头营城的规模与质量比县城不逊色。这些镇至今仍是当地的集贸中心。三是长期驻军也盖起了永久住房。明代在这里长期驻有数万军队,有蓟镇总兵官统辖的守长城的四路军马,又有派往重要防地的五卫防兵,这么多的驻兵要建营房,三县还有两千二百多带家属的军户,也要有房住。弘治年间三县总户数达22121户,人口为118770人,比元朝分别增长1.3倍和1.6倍。加之经济发展较快,房屋增长率必大于人口增长率。明代,长城以北今青龙境虽分属抚宁、迁安,但由于长城的修筑,加之频繁的战火,属禁住区,几无人烟。清同治年《迁安县志》记:“居民每以田野为庐舍,或三家,或五家,户口畸零,难编牌甲。”这就是当时的真实情况。
  清代前期,长城以北广大地区得到了大规模开发。康熙九年(1670年),清廷颁诏:“将古北口外空闲之地分拨八旗。”随后,旗人陆续出口圈地开荒,同时,永平府各县及山西、山东、河南等地汉民也纷纷出长城占地盖房建庄。另外,长城以南的山区及其它空闲地,也有人移居盖房建村开发。清代共建庄2730个,占村庄总数的62%,主要分布于山区。同时,人口也在迅速增加,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全境人口达137540户,807319人,比明弘治年分别增长5.2倍、5.8倍。可见清代建房的规模也是很大的,并使全地区的房屋布局趋于平衡。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一时期在单体建筑的技术和造型上日趋定型,在建筑群体组合、空间布局的创造上也有突破。在建筑技术上突出了梁、柱、檩的直接结合,减少了斗拱这个中间层次的作用。这不仅简化了结构,还节省了大量木材,从而达到了以更少的材料取得更大建筑空间的效果。明清建筑还大量使用砖石,促使了砖石结构的发展。
  四合院是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中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也有开在中间的,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有的进院还有花墙垂花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两侧为耳房,院的东西面为厢房,南面为倒坐房,有的和大门为一体。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人们的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四合院一般是三正六厢,即三间正房,东、西各三间厢房,倒座房也为三间。大的院落有五正六厢的,五间正房,两侧有耳房,东、西各三间厢房,庭院非常宽敞。大户人家有套院,多为后院,也有在一侧的,有的既有后院,又有侧院的。套院的房屋质量都不如正院,还多为厢房。北方民居基本上都是四合院建筑,只不过因地理条件的不同,出现一些差异。秦皇岛地区四合院的特点是多串院。串院即第一个院的正房堂屋开后门,由此进入第二个院,第二个院也为东、西厢房和正房组成,正房堂屋也开后门,由此进入第三个院,如此串连的院多的达六七个,直至最后一个院的正房后门通到另一条街上。串连的各院落样式多雷同。第二个特点是每个院落多在正房堂屋开后门,后边有院落的或临街的开后门,没有院落不临街的也一样开后门。明清之际房屋样式较单一,多为起脊的瓦房,小部分为起脊的草房。
近现代居所建筑的特点
  近代与现代是居所大变革时期。随着铁路和港口的修建,避暑区的开辟,秦皇岛地区的经济中心向东南海边转移,秦皇岛这块土地上出现了两个别样的聚落,房屋建设具有五个显著特点。两个别样聚落:
  一是北戴河海滨别墅群。别墅是人类最理想的居所。经近半个世纪的开发,到上世纪40年代末,中外达官显宦、社会名流在北戴河海滨共建别墅719幢,构成了一个配套齐全、服务周到的居住区。人们把到此小住,当作一种享受,当作人生中梦寐以求的一件快事;再者,这些各具特色的别墅,在大海、苍山的背景下,加之花草树木点缀其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北戴河海滨也因此成了著名的旅游胜地。
  二是出现了新兴城市秦皇岛。秦皇岛原为一个岛屿,即今秦皇岛南侧的形似卧蚕的东、南山,面积约一平方公里。按志书记载,清乾隆年间该岛屿入海一里,居海中。到清光绪年以前,由于沉积,东北部分已与陆地相连,向西南插入海中,成其半岛状。其后靠岸一边逐渐堆积,与岸相连,至此岛屿完全消失。秦皇岛在清同治(1862—1874年)以前,荒凉一片,只有帆船停舶,栈房三二,并无住户。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秦皇岛开为商埠,二十七年(1901年),港口第一次在吉兴里建员司住宅245平方米,为最早的居民。二十八年(1902年),小码头修成,始有铺商20余处。三十年(1904年),大码头修成,东山设立非洲招募华工厂,工人皆由此上船,买卖日渐兴盛,民之移徙者始有三四百家。清宣统初年,开滦煤矿合并,设局于此。1916年,京奉铁路车站亦由汤河迁移岛(聚落)上,商民麇集,贸易繁兴,土客杂居,遂至数千余户。1922年,人口达1.56万。1948年解放前,人口5.24万人。房屋随着人口的增长而扩展。到1943年,港口共建海滨路、东山街、南山街、煤场、青云里街20个里,职工住宅7.88万平方米住宅,得房人数占全体职工的15%,外来装卸工不分配住房,只住“锅伙”。耀华玻璃厂1922—1931年,建劳动路、开滦路耀华村、南山、耀华路职工住房219所,建筑面积1.24万平方米,1942—1944年,建光明路、劳动路、耀华村职工住房76所,建筑面积0.32万平方米。1949年以前,秦皇岛共建房35.83万平方米。
  全境的房屋建设有五个显著特点,其一是房屋趋于简单化。房屋的总体布局虽还是以四合院式的庭院为主,但已出现了较多简单化的庭院;单体建筑已是以平房为主,这种房屋结构简单,省工省料,尤其是木料省下的较多。
  其二是多样化。房屋的样式除传统式起脊瓦房、草房外,平房已占据最大的比例,还有少数楼房、洋式房;从用料上分有土坯房、砖瓦房、石头房、钢筋水泥房;平房就其顶有土顶、灰顶(白灰)、焦顶。土顶有炕土和盐土之分。
  其三是出现了洋式房。由于外国军队的进驻,教堂的兴建,北戴河外国人别墅的建设,西式的建筑风格传入了本地,尤其北戴河海滨最为突出。北戴河海滨在719幢别墅中有483幢为外国人别墅,占到了67.2%。余下的中国人所建别墅也有外国人设计的,故几乎每幢房都具有西洋风格,又为多国所建,幢幢不雷同,风格各异,每幢都是一件艺术品。梁思成说:“世界它系建筑,多采用石料以替代其原始之木构,故仅于石面浮雕木质构材之形,以为装饰,其主要构造法则依石料垒砌之法,产生其形制。”北戴河海滨的建筑体现了这种石构的特点。
  其四是出现了楼房。清光绪二十八年(1898年),加拿大医生纪约翰在山海关城东北隅建教会医院(今山一中院内),为一座两层青砖小楼,这是本地最早的楼房。日本人入关后,在山海关南关建日本式二层洋楼三幢。三十三年(1903年),华俄泰合公司所建别墅楼当为北戴河海滨所建最早楼房。秦皇岛双新街陈希和的三层楼和道德街二层专员楼约建于上世纪30年代。
  其五是房屋的等级更为明显。历来房屋居住就有等级差别,而在近代秦皇岛更为突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秦皇岛的住房划分为高等住房、头等住房、二等住房、三等住房、四等住房五个等级,当然还有等外房。高等住房又称特等房,为别墅式洋房,为外国人和高级员司居住,现保存下来的有海港宾馆欧式特等房、海滨路日式特等房、光明路欧式特等房、光明路外籍特等房、南山街东西两所特等房、独一处别墅、南山街一号特街房,共八所。头等房现存唯一一所房是海滨路35号头等房。吉兴里二等住房,为华人高级住房。三等房曾广布于各路、里,为大多数中级员司和少数初级员司的住所,现只有庆乐里保存完好。四等房为少数初级员司和广大里工的居所,现工务里尚存。等外房为“锅伙房”,为港口外来工人集体宿舍。耀华厂到1944年共建住房295所,1.56万平方米,其中外国员司房15所,共2865平方米,平均每所191平方米,工人每所平均41.9平方米。职员住房40所,每所平均面积83.7平方米,中国高级职员住房3所,每所平均150平方米。
  1948年11月,秦皇岛解放时,全市区共有房屋105.88万平方米,其中别墅楼房面积29.57万平方米,私房面积47.88万平方米。有住房4.8万间,城市人均居住面积3.3平方米。
当代居所之变革
  建筑学家梁思成说:“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缓和之变化,顺序之进展,直至近半个世纪,未受其他建筑之影响。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标志。”数千年来,中国建筑在发展过程中,从未有过“质”的变化,而作为建筑的主体房屋当然更是如此。近代,本地的房屋建筑开始发生变化,而至21世纪的今天,在城市,随着楼房拔地而起,新的建筑材料对木材的取代,传统建筑才真正发生了“质”的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秦皇岛城市住房建设大体划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解放至1973年,历时25年,可称其为维持时期。该时期以恢复生产发展生产为第一要务,执行的是“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此时期共建住房49.1万平方米,年均1.96万平方米,尤其是60年代年均只有1.3万平方米,由于人口增加快于房屋建设的速度,故人均居住面积趋于下降状态。这个时期盖的房仍是木构房,多为砖墙平房,在秦皇岛还有部分就地取材的红石房。1974年至1983年为发展起步阶段,这时期共建住房247.09万平方米,年均24.71万平米,是前25年年均数的12.6倍,住房建设速度大大加快,再就是已开始脱离传统的木构模式,进入钢筋混凝土构造期,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质”的飞跃,这个时期正式建造了二三层住宅楼,部分人员进住,虽然设备不齐全,依然烧煤烧炕取暖,有的也没有卫生间,但居住条件已有很大改善。从1984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到2002年共建住房1028.2万平方米,年均54.12万平方米,是前个时期的2.19倍。这个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房屋开发和旧城改造,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这个时期所建房屋开始为五层楼房,随后是六层楼房,再就是六加一样式,最后出现了几栋高层。2003至2007年为房屋建设飞速发展期。五年共建住房682.35万平米,年平均136.47万平方米,最多的2003年达227.2万平方米。按年均是新中国成立后前25年的近70倍。这个时期以建12层以上的高层楼房为主,并根据需求建成了部分更为舒适更讲究的别墅。
  广大农村半个世纪以来,前25年,一直保持着民国年间的住房样式,仍以四合院、三合院为主,更多的是一户一个院,故住房较为宽敞。平原以平房为主,保留有少数原大房人家的起脊瓦房;山区由于木料取之方便,多为起脊瓦房,站在山上向村中一望,一片错落有致的灰色屋顶很是气派。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波及本地,大部分房屋受到了损坏,地震后多进行了翻盖,并陆续盖了一批新房。新建房均为独门独院,已不见完整的四合院。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盖了整齐的排子房,仍为独门独院,一般为三间、五间正房一个院。近一二十年,农村住房有了较大变化,近郊农村有的被城市占领,农民住进了楼房,融入了城市生活;远郊经济条件好的村庄也盖起了单元楼房;平原地区个别经济富裕村,也有分期分批建楼房居住的。从上世90年代开始,广大农村有先富裕起来的农户陆续盖起了二层楼房、或北京式的平房,造成新旧房杂乱分布,展现出居住上的较大落差。
  秦皇岛是北方最理想的居住地,大的环境不待说,就其各居住区也一样是梦寐以求的去处。这里的房屋格局多样,可供各类不同需求者选择;室内设备齐全,有水、电、暖、气配套;近几年更注意到环境节能技术的应用,冬夏有免费的太阳能热水供给。各小区的环境建设很舍得投资,花坛绿树,水池游鱼,造型小景,配有体育器材的活动场所,加之配套齐全的学校、医院、商店等各项服务设施,生活非常便利。现东北、华北有条件的人纷纷到这里购房,以躲避冬天的严寒,北京、天津人也接踵而来购房,为的是避暑消夏。2014年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秦皇岛市跻身中国最幸福城市20强,在地级城市中排名第一。这与好的居所、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