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的教育家李蒸事略
来源:未知 时间:2014-05-10 17:35:54
李蒸(1895—1975),字云亭,直隶滦州王辇庄(今属唐山市古冶区)人。早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堂,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归国后长期从事师范教育工作。20世纪30年代,针对社会上反对师范院校独立设置的种种议论,李蒸曾多次进行有理有据的驳斥,并把北京师范大学办成闻名全国的一流学府;抗日战争时期,将西北师范学院艰难地迁建于甘肃兰州。他对发展我国的师范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李蒸1949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和谈代表赴北京谈判,谈判破裂后,毅然留在北京,为建设新中国效力。曾任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等职。
一、学有所成的哲学博士
李蒸出身于书香门第,早年家有薄田数十亩,后家境败落。其父李振棠为晚清秀才,母吴氏出身于滦县城内读书世家。李蒸自5岁起在本村读私塾,9岁时丧母,被接至外婆家,就读于城内公立小学堂(今滦县第一实验小学)。1910年,考入天津河北省立高等工业学校附属中学,学制4年。毕业后升入本校化学系学习。后因家境困难无力供给学费而退学,到一小学教书半年。1915年,考入享有公费待遇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学制4年。毕业前夕,参加过五四运动大游行、火烧赵家楼的斗争。1919年夏毕业时,因成绩优秀而留校,任体育科美国教员费特的翻译,又任校长室英文文牍;同时在北京市立第三中学兼任英语教员。一共工作了4年。后来,他要继续深造,乃报考河北省公费留美生。被录取后于1923年4月赴美,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修乡村教育。他每学期选读15学分,第二年就取得硕士学位。又继续深造,经过博士学位初试,选定论文题目《美国单师制学校组织之研究》,于1925年秋赴美国中南部11个州参观考察乡村学校。在各州的县教育局长、督学、各师范学校校长、教职员及各乡村学校教员的热心协助下,经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论文的写作。1927年春,经过最后考试、答辩,取得了哲学博士学位。
李蒸在美国留学4年来,共修习105学分。在留学期间,他利用暑假到钣铺做过工,去乡村旅馆当过服务员,还到过私人农场做杂活、养鸡、种地。这种勤工俭学的生活,既培养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又了解了美国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加深了对美国社会的认识:“美国因资本主义过分发达,社会上仍有许多病态。”1927年秋,李蒸自美学成,取道欧洲回国。
二、从北平师范大学校长到西北师范学院院长
李蒸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南京中央大学等校任教。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把大学区制推行到北方,李蒸被任命为北平大学区扩充教育处处长、河北省教育厅科长。1929年春,又被任命为南京大学区民众教育院主任,后又应聘到江苏无锡民众教育院任教授兼实验部主任(后来该院与劳农学院合并,改称为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在此期间,他撰写了一些民众教育的理论文章,为实验部制订了三年计划大纲(草案),表现出一个民众教育开拓者的热情,对推动江苏省的民众教育事业起了积极的作用。
1929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宣布大学区制停止试行。教育部通令恢复原来的北京大学,北平大学的第一师范学院恢复为北平师范大学。北师大复校后,校长问题迟迟没有解决,校务工作仍由原大学区的评议会维持。因学校无专人负责,经费短缺等问题日益严重,教师薪金不能按时发放,不少教师被生活困扰而提出辞职,学生还派代表到南京去“索长”。1930年2月17日,南京政府教育部委任李煜瀛(石曾)为北平师范大学校长,但李煜瀛始终没有到职,遂派李蒸为代理校长。李蒸于同月26日到校就任。
2月28日,李蒸在就职演说中说:我来校的“目标有二:(一)为学校谋发展;(二)为同学谋求学的便利”。今后工作的方针是“(一)事务方面要有效率,要节流,一切公开;(二)提倡学生学习的自动性;(三)整个师大全体同仁分工合作,共同促进校务之发展”。3月,李蒸赴南京、上海等地为师大筹措经费。返校后,对学校进行全面整顿。在组织人事管理方面,成立总务处,制订对全校教职员工工作的考察办法,建立工作日志;成立由9人组成的预算整理委员会;成立卫生委员会;召开教务会议,组织课程标准改进委员会;成立出版委员会。成立校务会议,其成员由教授中选出5人为委员,总务长、教务长及各系主任为当然委员,附中、附小主任均参加,定期召开会议,决定学校中一切重要事项。在办校目标方面,明确提出“本校是特殊的大学,与其他大学不同,其目标有二:(一)培植优良师资,特别是中等学校师资;(二)研究高深学术,特别是教育学术,及其他学术之教育方面”。
1930年12月,李蒸因学校“经费不敷”,“亏累日深”,“无法维持”而辞职。不久,被任命为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1931年2月,教育部决定北平师范大学与北平大学第二师范学院合并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任命徐炳昶为校长。11月,徐又因经费问题而辞职。1932年7月,教育部发布命令,派李蒸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长。
李蒸到校任职后,于7月26日成立了校务整理委员会,并草拟了《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理计划书》。着手对师大进行整顿。在《计划书》中,李蒸回顾了北师大的历史,分析了北师大的现状,论证了整顿北师大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北师大今后办学的目的,整理的方针和原则、课程的设置与教法、训育的方针与方法、科学研究的任务等。全校的整理分教务、训育、事务三个方面进行。在教务方面,重新制订了各系的课程设置要求,规定了教育研究实验的办法,增加了学生参观实习的时间;在训育方面,组织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整理了学生宿舍,开展了军事训练,整顿校风校纪;在事务方面,根据大学组织法,调整了师大的行政组织,设立校务会议为学校的最高行政机关,下设教务、院务、系务、事务会议和各种委员会,分管全校的教学和行政工作。
正当李蒸对北师大进行大力整顿的时候,社会上和国民党内又一次出现了反对师范院校独立设置的舆论。他们认为:师范大学“院系重复”、“内容组织与普通大学并无大异,颇患名实不符之病”;在社会上师大毕业生“供过于求”、“暂停招添新生,自是应有之举”。一时间,停止招生、停办师大的官方命令和方案纷至沓来。1932年秋,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下令北平师范大学(还有北平大学的4个学院)本年停止招生。命令下达后,李蒸与全校师生一起,为北师大的生存展开了激烈的抗争。全体教师发表《为停止招生事致教育部》的快邮代电,对停办师范大学的理由一一予以反驳;学生组织了反对停止招生委员会,展开“护校运动”,发表宣言,通电全国师范院校为维持师范教育而斗争;学生自治会举办护校讲演周,讲演师大的特质、历史、毕业生服务之状况、师范学校的重要性。李蒸也当即致电教育部,表示坚决不同意停止招生,并亲赴南京“设法斡旋”,“务期争得正义”。后来,他又向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呈文,提出5点理由,请求撤销将师范大学取消之提案。由于全国师范院校师生的坚决反对,在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上,包括停办北师大在内的那项提案未能通过。
从1932年到1936年,在李蒸出长北师大期间,学校的图书设备和校舍均有所扩充。据1936年统计,图书馆共藏书11.8万多册,流通的杂志759种,流通的中外文日报39种,搜集到30年来出版的各种教科书4200多册。学校修建了丁字楼宿舍,增建了物理系、化学系和生物系实验室。几年间,北师大除了培养本科生外,还采取多种形式培养教师。如:举办“暑期教育讲习班”“中等学校理科教员讲习班”“中学师范工艺劳作师资训练科”“华北各省师范学校体育教员训练班”等等。此外,还在北平近效的宛平、昌平、温泉等地建立了乡村教育实验区,在这些地方开办学制为3年的师范班,成立农民补习学校,组织农民俱乐部,设立农民书报室等。北师大在培养中学师资、发展教育事业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这些都是与李蒸的执著办学、苦心经营分不开的。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发生,7月下旬,日军侵入北平,敌伪政权拟请李蒸出任伪职。李蒸坚守民族气节,予以拒绝,并于8月7日逃至天津。9月初,他得悉北师大将迁往西安,便经青岛、济南到南京,与教育部接洽后,经徐州转往西安,筹办建立西安临时大学。经过两个多月的筹备,西安临大开学上课。西安临大由北平师大、北平大学、天津北洋工学院3校联合而成,由常务委员会领导,李蒸为常委成员之一。3个大学形式上联为一体,但在实际管理和教学安排上仍然分别由原校长负责。
1938年春,晋南战事吃紧,日机频频轰炸西安,临大难在西安坚持。校领导征得教育部同意,决定徒步迁校至陕南汉中一带。3月中旬,李蒸等率领原师大的全体师生越秦岭,出褒谷,风餐露宿,历时十余日,行程数百里到达城固。4月,西安临时大学奉命更名为西北联合大学,原北师大变为西北联大师范学院。李蒸任联大常委兼师范学院院长。1939年秋,西北联大又奉命改组,师范学院独立,易名为西北师范学院,校地在城固,院长仍为李蒸。
1940年4月,因甘肃地区无高等师范学校,教育部令西北师范学院再迁往甘肃兰州。接到命令后,李蒸两次亲赴兰州,勘定校址,征购土地,于1941年在兰州城西黄河北岸的十里店建起了新校舍,定名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兰州分院。10月,分院新生正式开学上课。从这一年起,城固本院的旧生陆续毕业,不再招收新生。兰州分院每年招收新生,教职工逐年分批迁往兰州。1942年,学院本部由城固迁到兰州,原城固本院改称为分院。到1944年11月,西北师院全部搬迁完毕。
李蒸在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两次领导了学校的搬迁工作,保住了培养教育人才的阵地,并使这块阵地不断扩大发展。到1944年,西北师范学院除了原有的10个系、1个科之外,还增设了国文、史地、理化、国语、体育5个专修科,开办了劳作师培训班、优良小学教师训练班和先修班;在校学生达1010人,教师159人,职员66人。此外,师院还设有附中、附小、附中师范部,开辟了乡村社会教育实验区,促进了兰州地区的民众教育工作的开展。
1944年夏,国民政府号召知识青年从军抗日。10月,西北师院成立了知识青年从军征集委员会,李蒸任主任委员。动员青年学生投笔从戎。到1945年3月,报名从军者计男生90人,女生12人,师范部13人,附中19人,总人数134人,占全校人数比例之高为全国之冠。
李蒸在兰州办学5年,对西北地区师范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1946年12月,兰州市政府决定:把十里店的一段公路命名为“李蒸路”,以表彰其业绩。当月17日,市政府派李瑞征前往师院,代表政府宣布这一决定。李瑞征说:“西北师院担负着研究高深学术的使命,担负着培养西北师资的使命,又担负着恢复北平师大的使命,……在这种困难情况下,担当起这种重大责任,完全是李云亭先生之努力。李云亭先生确实为西北立下了很大的苦功。他进城不吃饭馆,归途过金城关,走至无人处,坐在胶轮马车上啃大饼,其生活之困苦可知。所以我们3个机关发起,把从城里到十里店的一段公路,改名为‘李蒸路’。今日正式宣布,以报答李云亭先生。”李蒸的艰苦奋斗精神将垂范于后世。
三、走向新中国
1944年度,“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长张治中到西北师院视察,对该校勤俭办学精神十分赞赏。1945年春,张治中邀请李蒸去重庆任“三青团”副书记长。上任一年后改任“三青团”中央常务干事。1947年9月,“三青团”并入国民党。李蒸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不久,任南京国民政府立法委员。
1949年1月,蒋介石宣告“引退”。李宗仁任南京政府代总统。李宗仁决定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4月1日,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成员包括邵力子、黄绍竑、章士钊、李蒸(后又加派刘斐)的南京政府代表团飞抵北平,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的分别接见。随后与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成员包括林伯渠、林彪、叶剑英、李维汉(后又加派聂荣臻)的中共代表团举行谈判。经过半个月反复协商,拟定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并宣布4月20日为最后签字日期。南京政府代表团一致认为:这个和平协定可以接受。遂于16日派黄绍竑将协定草案带回南京。李宗仁向蒋介石请示。南京政府和在广州的国民党中常会、中央政治会议进行了紧张的商讨。到4月20日,决定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并电告在北平的南京政府代表团。李蒸和代表团的其他成员接到电报后,拒绝返回南京,宣布脱离国民党,站到人民方面来。表现为顺应时代潮流的进步精神。
1949年9月21日,李蒸应邀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李蒸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参事,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文教组副组长,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他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勤于学习,努力改造世界观;他积极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和中央统战部、全国政协组织的视察、访问和调查活动,到过许多农村、工厂、矿山、学校,了解各地文教事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向有关部门反映,为发展新中国的文教事业进有益之言。新中国文教事业的发展,今他十分欣慰。他说:“我大半生都是在旧社会度过的,那时也曾企图为国家办好教育,但在黑暗的旧社会,始终感到沉闷、沮丧、无能为力。只有到了今天,在毛主席、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教育事业才得到蓬勃发展,这怎能不使我感到欢欣鼓舞!”
李蒸始终关怀祖国的统一大业。他曾担任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副主任。在海外有他的许多亲友,其学生也遍布欧美和台湾。每逢春节、中秋节,他多次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之邀为对台广播撰稿,每次都认真撰写到深夜。他希望在台湾的同仁挚友认清形势,为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而献出一份力量。1974年9月30日,他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庆祝新中国成立25周年招待会。李蒸心情十分激动,说:“25年来,祖国各条战线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使我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很自豪……”
李蒸生活简朴,平易近人;他每次回家乡王辇庄时都在庄外下车,步行入村,在家乡人民中颇有美名。
李蒸晚年患有心脏病,但他始终乐观开朗,情绪饱满。20多年中,他参加各种会议从不迟到,学习讨论会上积极发言,听汇报会上认真记录。1974年末,民革中央组织委员们去天津视察,他带病坚持参加。1975年初,李蒸在京心脏病复发而逝,享年80岁。
李蒸的一生主要从事教育工作。他所学的是西方教育理论,而且是在旧社会从事师范教育领导工作,其教育思想与实践无疑会打上阶级的和时代的烙印。然而,其教育救国的思想、改革师范教育的思想、提倡学生学习的自动性、重视教师的思想品质修养和重视民众教育的主张,在科技兴邦、教育兴邦的今天来说,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事实上,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他呕心沥血,从事师范教育领导工作15年,曾为北师大的生存展开了激烈的抗争;由于他的执著办学、苦心经营,使师范院校这棵培养人类灵魂工程师之树,在西北地区扎根、开花、结果;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教育工作者,其功绩不可泯没!在他生平的后期,虽然在旧政府里任过职、办过事,但他最终还是站到了人民一边。解放后,他为人民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李蒸是一位爱国民主人士,一位值得纪念的爱国的教育家。
参考文献:
①李溪桥主编:《李蒸纪念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4月版。
②《北平师大校务临时汇刊》《北平师大校务汇报》《西北师院校务汇报》等。
(钟群庄,原唐山市东矿区委党校副校长、高级讲师、唐山市历史学会理事;王士立,唐山师范学院教授;唐山市历史学会名誉会长、滦河文化研究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