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会刊

本会会刊

初探六音山

来源:未知 时间:2014-05-10 17:42:41
 
  
前  言
  六音山,往昔为永平府著名景点之一。由于多年战乱及某种原因,大部古建毁坏殆尽,于今已是片瓦不存了,好不令人感慨万千!1991年春,我等四位老友,齐集于石门高各庄杨步林老兄家,聆听杨老讲述有关六音山之往古今来。四友者有:年最长者杨步林,县文化馆主管文物的杨卫民,县文化馆副馆长美术干部周德荣和退休教师、本文笔者胡宝珊。之后,由步林老兄作向导,踏寻六音山各个遗址,详为讲述。并在六音山朝阳洞洞口合影留念,以兹永怀。是日,天朗气清,午后,续登北山。边走边谈,忆古怀今,不由得时时令人望山兴叹!眼看天色已晚,日暮始返卢城。时光荏苒,匆匆年逾三五。步林、卫民二老先后均已仙逝。德荣、宝珊依依尚存,亦均逾古稀之年!“望崦嵫而勿迫”,“恒兀兀以穷年”。追忆往昔,浮想联翩。今草就《初探六音山》一文,以追既往,并藉此权作心香一瓣以慰步林、卫民二老在天之灵。
  
  六音山位于今河北省卢龙县石门镇北,在县城南约十五公里处。山势南北走向,长可达1.5公里左右。最高处海拔292.6米。六音山由城子山、牛耳山、书院山三山组成。其中城子山、牛耳山南北成长方马蹄形,峰峦迭翠。书院山在城子、牛耳二山之怀抱,山势较为平缓,但土质丰厚,遍山树木葱茏,奇花异草,争芳斗艳。
  六音山:原属昌黎县辖境,据旧《昌黎县志》载:“六音山:县西五十里,唱家石门东山,西为靖安堡山,东为蛤泊堡,因山中有云居寺、皈圣寺、香莲寺、白衣庵、胡家庵、药王庙祠,故名。”据乡老们说,因山上六处庙宇内均有庙钟,每逢节日众人来上香时,各庙敲起庙钟,钟声四起,远震四方,故此山称六音山。或曰:并非庙钟能发出六钟声音,说六音者,极言其声音来自各方,并取其六数,亦顺应民俗,应六六大顺之意耳!另一说从山之高处往下看,六音山山形分布颇似人之五官,而人之五官佛语谓之六音,故名。(笔者才疏学浅,资料匮阙,实难查到五官即六音之说有何依据,拟或属耳食之谈,无案可稽。)
  城子山:位于六音山之东部,因其早年山顶曾建有石垒的古城而得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依稀尚可见石城遗址,于今已是荡然无存了。据说石城原是用石块干垒而成,不施任何泥浆。城址南宽北窄,原有西、北、南三门,解放初期北门已平,南门尚存石基。传说明末吴三桂曾在此驻军,用此石城做过羊圈,所以民间俗称其为“羊圈”。此山山势险峻,其东南陡峭异常,由山顶到地面约有百丈,山上怪石嶙峋,荆棘遍野,无路可寻。北面由南向北坡度逐渐低缓。山之东南面居中有一山洞曰“朝阳洞”,又名“老虎洞”,洞口呈三角形,上窄下宽,入洞口内地面约有40平方米左右,顶高约5米。洞内可容五六十人席地而坐。此洞西约9米处另有一小洞口,洞内可容七八人。洞口东约20米处原有一突出巨石,临风矗立。石上刻有“遇景随缘”“青龙高万丈”几个大字,喻意此山山势之高大和镌刻人的胸怀情趣。由洞南去,下坡处原有“石佛寺”(即药王庙)一座,庙中殿内原有用青石雕的三皇及我国古代十大名医神像(三皇:伏羲、神农、女娲;十大名医: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葛洪、孙思邈、钱乙、朱震亨、李时珍、叶天士)。可惜!民国初年庙内石像已遭损坏。据说药王庙原在朝阳洞顶上约十米处的平台上,因年久失修,庙宇塌毁。晚清年间曾将庙迁至洞内,住持道人姓夏,名道衍,在洞内庙中潜心修炼。他为人和善,又深通医道,常给附近村民百姓看病、针灸,深受村民爱戴。夏老道在山上较平坦的地方开畦365个,种些粮菜瓜豆之类,以供生活之需。扬言按计划每天销费一个畦之所产,以求自力更生,自给自足。因山上无井,用水困难,老道养一头毛驴,驮着木桶每天一次到山下高各庄去取水。日久天长习惯成自然,毛驴每天自己下山到庄里井边,村民见到主动把木桶灌满水,毛驴便自己驮回山去。夏老道生前极其勤俭,在庙前庙后种了不少倭瓜。村里有个无赖叫刘三儿,一天夜里到山上去偷老道的倭瓜,摘了一个大的,抱着就往山下跑,可不知怎的,直到天亮也没跑出山去。说来也巧,正在此刻,偏偏夏老道迎面走来,说:“你摘了我的倭瓜,你可知道这是我一天的伙食,你要拿去,我就要饿一天。你如果真的急需,就多摘几个,我给你送家去如何?你不用担心,几天不吃东西我也饿不死。”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听老道这么一说,羞得刘三儿面有愧色,无地自容,乖乖地把倭瓜放在地下,灰溜溜地跑回家去了。从对这件小事的处理上,我们可以看出夏老道的善良的人品,及其奉行的道家老子“无争”的大道涵养。常言道,“好事不出庄,坏事传千里”,刘三儿偷瓜的丑闻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了十里八村,几乎是路人皆知了。后来人们给刘三儿起个绰号就叫刘倭瓜。
  相传,清末民初,孟石门有个孟老汉与夏老道交往甚密。一天,孟老汉去石门街赶集,遇到夏老道。老道说:“最近我要出门远游,也许日期很长,我把锁门钥匙交给你,你抽空到山上庙里把我在门前晾的衣服捡到屋里,门外之物帮我拾掇拾掇。”孟老汉欣然应允,只见夏老道骑着毛驴向西扬长而去。孟老汉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到家后急忙上山去,进庙一看,不由得讶然一惊,只见夏老道在炕上盘膝打坐,五心朝天。等凑近一看,啊呀!他竟然羽化登仙了!毛驴也不见了,竟也死在东面山坡了。夏老道多年来纵浪于大化之中,可谓不喜不惧,至此已是“应尽便须尽”之时,可见其无忧无虑了!也许,他已欣然地看到了西方盛开的“野百合”之艳丽,抑或闻到了“野玫瑰”之馨香,都在莞尔地向他微笑,款款地向他招手,他飘然西去了。消息很快传遍附近各村,人们悲痛不已,敬佩老道的为人处世,感念他行医济世救人的恩德,群民协力,把老道安葬在朝阳洞南山坡下,还修建了一座规模可观的坟墓,用砖石垒砌而成,人们称之为“老道坟”,并到处传说夏老道成仙了。每逢清明、寒食、初一、十五,有些村民纷纷来此烧香化纸,起誓还愿。该墓在“文革”时毁掉,现踪影皆无。此一传说,虽具神秘色彩,却折射着一个真理——好人总是会受到人们尊敬,会有好报的。
  城子山山坡上山林资源丰富,油松、柞树遍植东、北、南三面。北有长山,绵亘伸向卧牛山。长山山麓都是苹果树,历年产量可观;北坡山脚处原有一用山石垒的石塔,高约两丈有奇,塔基中空,有门。每逢夏季,来此乘凉者不乏其人。民间传说,当年朱洪武(朱元璋)小时在此放牛,每遇雨天便来此塔内避雨。戏说而已。此塔“文革”时被毁。此山山势险要,从前曾是军事争战要地。
  牛耳山:因其山形似牛耳,故名。位于六音山之西,顶峰曰“牤牛顶”,顶上地势平坦,土质肥厚,系村中之松林苗圃。其东、南、北三面山势陡峭,东面有一小道可达山顶。山之西,山坳处原有白衣庵、皈圣寺、胡家庵等三处寺院。民国年间,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有庙会,香火颇盛,商贾及小贩叫卖者八方来集,熙熙攘攘,好一派繁华景象。解放前,庙已全部拆毁,于今痕迹全无,难以查考。沿山路北走可到毛石门村。东面山腰处有一山洞曰“黑老婆洞”,洞深约几千米,洞内宽窄不一,宽处可达几十米,窄处仅可容一人爬过。旧时曾是土匪窝藏之处。北面另有一黄老婆洞,因洞不大,鲜为人知。牛耳山之北山林木繁茂,资源丰厚,南山多柞木林。
  书院山:在城子、牛耳二山之怀。旧《昌黎县志》载:“县西四十五里,两冈合抱,环列石屏,屏下朝阳洞覆石如厦,一小井深不满尺,嵌石屏,冬夏不竭。井西大石壁立,镌‘夷齐读书处’五字,苔痕剥蚀,摩挲可辨。”
  此山相传为商末古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齐读书之处。山上原有释迦牟尼庙一座,曰“云居寺”。因每逢阴雨天气,山中时有白云缭绕,寺附近风云变化无常,景象万千,故名“云居寺”,亦为六音山奇景之一。其始建年代不详。民国初年山门齐整,正殿虽破旧而形势极其端肃,仅屋顶有露天处,屋内佛像并未损坏。原有山门一间,沿阶进入山门,有左配房一间,右廊房三间。庙内原有正殿五间,系木架结构,歇山房顶。殿内有我佛金身,侍童奉立左右。东西两厢有十八罗汉泥塑坐像,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宛如真佛来至人间。正殿两侧左、右各有配房三间,左边配房内供奉伯夷、叔齐二贤圣像,像高约七八十公分。右面配房为禅堂,也是当年僧人的住处。院内左面有碑,高可及丈,碑文为《书院山云居寺重修佛堂碑记》,系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所立(碑文另附);庙内原有大钟一口,高五六尺,钟上铸有铭文:“隆庆年制”(明穆宗年号),寺内原有僧人住持,于清乾隆晚年因争庙产与村中发生矛盾,后僧人被撵走,庙产归村人管理。庙墙西北角有大块明石,刻有“夷齐读书处”五个擘窠大字,字大约60公分见方,字体为工整楷书,近似北魏摩崖石刻。大字下面原来似乎有些小字,疑是当年刻者、书者署名及款识,均已泯没不清,无从查考。有人说此乃殷商之遗物,为夷齐故址之铁证云云。若书迹为甲骨、金文尚可附会,楷书怎能出自商周,岂不令方家嗤之以鼻,捧腹落齿耶!
  云居寺后有古井一眼,井深可五六米,井筒肚大口小,用杂石砌成,状如瓮缶。四周有滴泉,水从井帮潺潺流下,井底有一小井,深不及二尺。井周边流水注入小井,再由小井渗满大井。井边山泉冬夏常滴,且水质甘甜可口,沁人心脾,可谓古之甘泉,弥足珍贵。经1976年唐山大地震,井帮不少石块落入井中,掩塞了小井,但原来位置尚依稀可辨。相传此井为古代伯夷、叔齐二贤洗砚之处云云,可谓奇谈妙想!
  朝阳洞口原有石碑一座,1976年大地震时被震毁,扑倒于地,断为三截,碑上字迹虽有部分破损,但大部尚可辨认。碑文系明万历二十五年所镌。文中大意说有一云游人看到此地胜景,若长年在此修养定可延年益寿,遂到处募化银两,以备修建庙宇。文中确有“朝阳洞”之称。洞口上方石壁上所刻“青龙高万丈”,何年何月出自何人之手,均无记载,似与此碑时间相去不会太远。
  云居寺佛殿前原有五间亭榭,坐北朝南,北面窗少,南面全是门窗。相传清末有常庄子举人常书云曾在此立馆教书,传说每每夜深人静,仍可闻其读书之声,爽爽朗朗,如吟若咏,远及山谷。曾有樵夫晚归,偶过常之居室附近,见一群兔、狐之类围在窗外,似在谛听常某读书,一时传为怪异,亦属美谈佳话。古有“野狐听禅”之说,此事誉之为“野禽听诵”,亦恐当之无愧。后常某出任他乡为官,书馆旋即停办。此处遂成骚人墨客游览休憩之所。寺之西南山麓遍植松树,足有千棵,每遇清风徐来,便可听到松涛如吟,悠悠然宛入仙境。
  民国二十年前后,地方治安混乱,山林屡遭破坏,大片砍伐,几乎成为荒坡。解放后,大量植树,现已是满山绿树成荫,景观甚是幽美。
  香莲寺:在云居寺之北坡,坡由南向北延伸约四华里之遥,该寺也称后寺(云居寺称前寺),原有五间佛堂,房前也曾有一眼大井,久已坍毁。解放初期,庙之遗址尚依稀可见,于今已是片瓦不存了。寺之西坡松林满山,系李庄坨村之林场,解放后栽了大量果树,果品产量十分可观。
后  跋
  1、文中大部分资料由老友杨步林老师提供,杨老是几代祖居石门高各庄的世家,高各庄就在六音山脚下,对故土之情,可谓了如指掌。杨老系民国十几年生人,年事较高且学识渊博,深闇掌故,性格质朴无华,所供资料翔实可信,生前向笔者提供亲手绘制的六音山平面图及手抄碑文,实属可贵。
  2、所附《书院山云居寺重修佛堂碑记》碑文是笔者重新排版加标点,不妥处有待指正。
  3、近年来,对六音山之考证众说纷纭,鱼龙互见。或云秦皇求仙……“抵碣石必经卢龙”,“汉武帝刘彻……他的驾临则更使得卢龙的山水增色生辉……”汉武帝“遍寻天下胜地,御驾到了现卢龙城南15公里的六音山,闻听这里是古孤竹国君二子伯夷、叔齐读书之处,但见灵山秀水,祥云缭绕,汉武帝惊喜异常,钦命此山为书院山,并建云居寺”云云。窃自愧孤陋寡闻,于所见史、志,尚未查到汉武帝刘彻曾驾临卢龙石门六音山的信史资料。如系民间传说,无可非议,作为史料,疑匮确证,目前难以苟从,渴望与同道兰言磋砻,以求其真。胡适先生曾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治学方法,虽海内外学者褒贬不一,毕竟有其合理内核。但只以某种功利为动机之“大胆假设”而又不去“小心求证”,必会导致“学而不思”之嫌。不去“小心求证”之“大胆假设”,恐会陷入“思而不学”的深渊。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经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这里我特别提出第二境界,引语出自柳永词《凤栖梧》,它喻指在探求学问时必须下一番苦功夫,真功夫,刻苦钻研,坚持不懈。我认为这种作学问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国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指出:“想要创新,必须有假设,而假设越大胆越好;假设后,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认为轻而易举就能得出结论;必须求证,而求证越小心越好……到了证据确凿,无懈可击,然后再下结论。”我觉得我们应当牢记季老的教导并身体力行。以上闲言赘语,不中肯綮,或许令现代时尚“高人”呱呱作呕,亦所难免。管蠡之见,舛错必多,望诸方家道友不吝指迷。
  附:
  书院山云居寺重修佛堂碑记
  西域有神佛,汉明帝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书,号曰“沙门”,佛教遂行于中国。塑像图形,争先奉祀。而梵宫古刹尤多,盛于名山佳水之间。盖以其屏绝嚣尘,喜归清净,修佛性,安佛形。皈依之诚,所顾尊奉之而惟恐或亵也。昌邑城西五十里书院山有云居寺,创始不知何代。寺前立石,有泰和七年字迹,系唐文宗年号。则此寺之建其来久矣,而山名书院,相传为夷齐读书处,巨石镵文,字画宛然。虽事远年延,杳无可考矣。然窃思古之高人奇士,每择幽僻清雅之处,以为潜修邃养之所,如横渠之南山、龟山之东麓、和靖之涪陵,晦庵夫子之武夷,贤喆所栖。千百年后,多喜谈乐道,志为圣蹟。况斯山之脉,遥接孤竹。夷齐为孤竹君之子,则择名胜之地,创立书院,固亦理之可信,即事之或有者也。余因课生徒,僦居僧舍。暇时登高环视,见其势如龙蜷,形似鱼鬣。且前有团山,左有城子山,右有牛耳山,为之拱峙环卫,此山遂岿然独占一方之胜。而寺适建于山之怀,则绝嚣尘而归清净,有不悦怿者乎?但佛堂五间,历年久远,风浸雨蚀,瓦凋壁残,其何以安金身而肃瞻拜也!住持僧隆印、隆金,恻然思有修葺之因,遍扣檀那,募银若干两,庀材鸠工。逾数月而栋宇竣起,垣墉坚厚如竹苞松茂,焕然更新矣!若非有以志之,恐无以扬神庥而彰众善。事竣请余勒诸石,以垂永久。余因与僧习,义不容谢,爰不辞谫陋而为之记。
  皇清乾隆二十年岁次乙亥孟夏 穀旦 会领癸巳举人原任广东省肇庆府广宁县知县李本洁 邑贡生费肄咸撰文 庠生费家璁敬书
  住持僧隆金 隆印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