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速递

新闻速递

深化滦河文化研究 创建和谐文化氛围〗——刘

来源:未知 时间:2006-07-06 10:32:00
各位理事、各位同志:
  初夏的古城昌黎,天朗气清,花团锦簇,碣石山更美,滦河水更蓝。今天,我们相聚在闻名遐迩的黄金海岸,召开一届三次理事会议,共同谋划滦河文化研究的发展大计。在此,我首先代表常务理事会向参加这次会议的名誉会长、顾问、全体理事和列席会议的同志,表示热烈欢迎,向辛勤耕耘的广大会员致以亲切地问候!现在,我受常务理事会的委托,报告一年来的工作情况,请各位理事予以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主要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我们团结协作、共谋发展的一年,是滦河文化研究逐渐走向成熟并取得明显成绩的一年。一年来,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央、省、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意见为指导,认真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1、坚持办好会刊。会刊《滦河文化研究》,是经河北省新闻出版局正式批准的内部季刊。一年来,我们不断总结经验,虚心听取各方建议,努力提高编辑水平和编排质量,精心创办一流刊物。全年按要求出版四期,约9000册,50余万字。在开设的18个栏目中,共发表各类文章180篇。刊载的文章基本做到了立意新颖,观点鲜明,结构严谨,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有些文章已经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重视,受到了广大会员和读者的一致好评。在葫芦岛市召开的中国近现代人物评价国际研讨会上,美国和巴西学者对我们的会刊颇感兴趣,并给予较高的评价。唐向荣同志发表的《李大钊研究的三项新发现》被选入《中国新思想、新学术成果》、《中国当代思想经典》等六部大型专著中,《辛亥北方革命的壮丽史诗与诗史——澄解国人误读90余年的大钊诗》一文,入选《共和国的辉煌·理论卷》,《清代第一位汉族皇妃》,被《北方民族》杂志2006年第一期刊发。张墨瑶同志发表的《春天的企盼》被《唐山劳动日报》、《河北日报》、《人民日报》转载。董宝瑞同志撰写的《古今碣石为一山》被中国地理杂志刊登。2005年,经省、市专家审读,《滦河文化研究》会刊被省新闻出版局评为具有真实性、通俗性、史料性的优秀内部刊物。
  2、开展联谊活动。在过去广泛开展联谊走访的基础上,去年7月份我们一行11人,应围场县政协和县委宣传部之邀,到围场县并顺途赴滦河上游的内蒙古喀喇沁旗,辽宁的凌源市、葫芦岛市的建昌县开展联谊活动。联谊中向各市、县介绍了滦河文化研究活动情况,参加了由市、县政协组织的有关部门领导和当地文化名人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了当地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介绍,并就滦河文化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彼此交换了意见,交流了经验,在交流历史文化研究成果、出版滦河文化系列丛书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同时,考察了小滦河源头和青龙河、锡伯河等滦河支流水系。并与围场县的“木兰围场文化研究会”、凌源市的“红山文化研究会”等研究滦河文化的社会团体多方接触,得到了他们的赞同和支持,一致表示愿加强联系,团结协作,互相交流,共同把滦河文化研究搞好。此外,我们继续与客居他乡的唐山籍文化名人、学者以及有关专家、名流保持密切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参与。联谊走访活动,进一步增进了我们与滦河流域有关市县的感情,密切了与有关文化名人的关系,广交了朋友,扩大了滦河文化研究的影响。
  3、大力发展会员。本着注重质量、稳步发展的原则,一年来又吸纳会员118名,使会员总数达到320名,新吸收入会的会员中,有从事历史文化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的教授、专家、学者,有省内外作家,有党、政、事、企的在职干部,有退休赋闲的老同志,有热爱滦河文化研究的企业家,有滦河中上游有关市县的有识之士。他们全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层次高、文化素质高、社会声望高是这批会员的显著特点。广大会员分散各地,但敬业精神是相同的。研究会工作人员勤奋工作,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充分体现了我们是一个高素质的文化研究集体。2005年研究会有七名同志入选唐山市“哲学社会科学百名人才库”,5名同志受到市社科系统表彰和奖励。
  4、举办诗词联赛。为了调动群众参与滦河文化研究的积极性,从2005年元月1日至6月30日,历经半年时间,举办了“滦河杯”诗词联大奖赛。经过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参赛作品,共收到参赛诗76首,词78首,楹联250联。参赛者既有本会会员,又有社会各界人士;既有滦河流域的同仁,又有京、津、石等城市的诗词联爱好者,充分体现了参与的广泛性。评奖委员会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参赛作品进行了认真评选,评出诗二等奖2首,三等奖3首,优秀奖7首;词一等奖1首,二等奖2首,三等奖3首,优秀奖7首;联一等奖1联,二等奖2联,三等奖3联,优秀奖14联。这次大奖赛对宣传滦河文化,推动群众性研究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很好作用。
  5、专项文化研讨。去年三月份在唐海县召开了“老呔文化”研讨会,首开滦河文化专题研究的先河。今年2月份我们又邀请唐、秦二市的有关专家、学者在滦县召开了孤竹文化研讨会。会上有15名同志作了主题发言或书面发言,大家从孤竹国的形成及疆域,孤竹国的政治经济、历史地位以及孤竹文化的内涵,对伯夷叔齐的评价等方面展开研讨,交流研究成果,在一些重要理论观点上基本达成共识,王士立顾问作了总结发言。滦河文化内涵丰富,其中包括很多个性历史文化,它是滦河文化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专题历史文化研究对滦河文化的荟萃与升华产生了重要影响。
  6、编写文化丛书。在做好规划、编写提纲的基础上,开始滦河文化系列丛书的编写工作。编写组在人员少、涉及范围广的情况下,积极联系相关市、县,广泛汇集有关资料,现已基本完成“玉带明珠”系列的初稿。
  一年来,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有待逐步解决。主要问题是:对滦河文化整体性、系统性研究不够;研究成果与现代文明融合并服务于现实还不到位;会刊的编排如何体现既庄重又鲜活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我们的工作,需要我们认真改进。
  二、今后工作安排
  近年来,党中央十分重视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在有关会议上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长刘云山同志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上强调哲学和社会科学要充分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并下发了有关文件部署了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这不仅为我们深化滦河文化研究进一步明确了方向,而且创造了宽松的大环境。去年9月,中共唐山市委主要领导对滦河文化研究做了重要批示:召开高规格滦河文化研讨会;加大滦河文化研究宣传力度。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对滦河文化研究的重视和关心,也是对滦河文化研究工作的有力支持。
  按照中央的部署和市委领导的批示精神,我们经过认真研究并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对本年度的主要工作做出如下安排:
  1、召开滦河文化研讨会。这次研讨会将是具有开创价值的文化探源,将是深入挖掘、系统整理滦河文化的重要学术研讨会。因此,组织这次会议要体现高层次,研讨文章要有高水平,参会人员要有高名望。研讨会要从滦河文化的内涵、形成、演进;滦河文化对历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滦河文化与唐山文化的关系;滦河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等方面,准备研讨文章,并邀请有关专家学者。这项工作被市社科联列为2006年主要工作之一。我们一定要在市社科联的领导下,积极组织,精心筹备,力争把研讨会开成一次弘扬滦河文化的盛会,一次高水平的、有一定影响的学术研讨会。并以此为契机,把滦河文化研究推向深入。
  2、开展滦河文化研究宣传。总的要求是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并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内容既要有深度挖掘的综合性、系统性的理论专著,又要有通俗性、简明性的概述文论;既要有对滦河文化的系统宣传,又要有研究动态和成果的报道。在采用广泛联谊、会刊窗口宣传的同时,要与有关媒体建立长期工作联系,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现代宣传手段,把滦河文化研究的信息传递到海内外,努力提高滦河文化研究的知名度。
  3、继续办好会刊。我们的会刊不仅是会员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也是弘扬滦河文化的阵地。虽然经省、市专家审读,被评为优秀内部刊物,并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但不能满足于现有水平。编辑部要认真坚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央、省、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意见,做为办刊的指导思想,保持办刊的正确政治方向;立足用历史研究成果启迪今人认识自我,把握今天。在滦河文化与现实政治经济建设的结合上,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文化大市的结合上,寻求新的突破。努力使会刊成为唐山市乃至滦河流域展示形象特色、延续文明血脉的刊物,成为为推动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营造文化内涵、提供文化支撑的刊物;载文要体现多样性,既要以理论研究为主,又要有传奇掌故、散文随笔、诗词相融其间,引导研究潮流,突出精品意识,关注精短美文,支持探索作品,以不同风格文类为载体,体现不同层次的认同性、深化研究的连续性;版面设计在保持庄重严肃的同时,努力体现鲜明活泼,千方百计把会刊办成专家与民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具有自身特色的一流刊物。
  4、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在现有会员的基础上,今后的会员发展工作要“以人为本”,坚持高标准。要发展年富力强的会员,以保障研究队伍代代相继;要发展文化素质高、热爱滦河文化研究的企业家入会,使经济发展和企业文化建设相得益彰;要发展滦河流域民间专业文化研究组织团体入会,促进滦河文化的系统整合;要发展滦河中上游有识之士和本籍在外地工作的专家、学者入会,逐步形成滦河文化研究的大氛围。
  为了加强领导班子和理事会建设,这次会议拟增聘名誉会长和顾问,增选理事、常务理事和副会长,请各位理事认真审议。
  所有会员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胡锦涛总书记最近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行动指南,以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为当代社会提供优秀的历史文化研究成果。为了鼓励会员积极参与学会活动,使更多的优秀作品问世,年底前开展先进会员和优秀作品评选活动,以激励会员始终保持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5、启动《漫话滦河》系列影视片工程。滦河的乳汁哺育了世代先民,也铸就了璀璨的历史文化。在这里,人文景观极有特性,民间艺术独具魅力,古迹名胜星罗棋布,民风淳朴,先哲辈出。拍摄系列影视片《漫话滦河》就是用影视技术记录整理这一宝贵精神财富,是服务现实惠及后世的一件善事。要在溯源考察、脚本撰写、经费筹措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今年要投入实质性运作,力争在两年内摄制完成。
  6、编撰出版《滦河文化丛书》。“玉带明珠”书稿修订后,争取年内付梓出版,并着手“山川竞秀”的编写工作。同时出版第一集滦河文化研究文萃专辑。为了加快滦河文化系列丛书工作进度,积极鼓励广大会员个人或与他人合作编写名胜古迹、古今人物、史海钩沉、艺海撷珍、民间文学、民俗风情、名门望族以及评剧、大鼓、民歌等专著,研究会将帮助出版和推销。
  7、召开《唐山皮影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研讨会。由张墨瑶同志执笔撰写的《唐山皮影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是河北大学研究生教材之一。该书是我们与河北大学合作的重点社科研究项目,获河北省社会科学研究奖。中共唐山市委书记张和同志亲自为该书做序,现已付梓出版。去年,我们已把召开《唐山皮影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研讨会列入年度工作安排,并做了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但因该书是套书形式,延误了出版时间,未能落实。今年,我们要积极做好准备,邀请部分著名专家、学者,择时汇聚河北大学,召开唐山皮影艺术研讨会,使唐山皮影这枝传统艺术之花溢香华夏。
  三、文化研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滦河文化研究是一个十分庞杂的课题。毋庸置疑,我们在学术研究中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今后的任务更重,需要做的工作很多。要把滦河文化研究不断推向深入,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必须对滦河文化进行系统整合研究。滦河文化上下五千年,流域面积四万五千平方公里,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蕴藏着厚重的传统历史文化。几千年间,汉民族与北方山戎、乌桓、鲜卑、突厥、匈奴、厍莫奚、契丹、蒙古、满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在这里徙入徙出,繁衍生息,相互争斗,相互融合,创造并形成了独特的滦河文化。她是先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光彩夺目的文化瑰宝之一。我们研究她、认识她,不仅要光大散布在这个区域中的各种文化现象,更重要的是探索形成滦河文化体系的理论问题。如果不对滦河文化进行系统整合研究,我们就不可能正确认识滦河文化的内涵、精神内核以及区别于其它地域文化的特点;就不可能使滦河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之林中的奇见秀木,明确滦河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所以对滦河文化进行系统地整合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要研究滦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弄清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状况;要研究滦河文化的融合和扩散,弄清每个时期各民族、各朝代主流历史文化及其融合和扩散过程。要充分利用历代正史、方志提供的史据史证和考古发掘的成果,进行全面、系统、科学地研究整理,既要尊重前人研究成果,又要以求实态度对一些讹误进行纠正。在此基础上,在适当的时候,组织专人编纂《滦河志》。
  2、专项文化研究要有新突破。滦河流域孕育了众多专项文化:元上都文化、木兰围场文化、皇家园林文化、孤竹文化、老呔文化、碣石文化、夏家店文化、长城文化、唐山工业文化、大城山文化等。更有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乡曲百戏,均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皮影、大鼓、评剧、唐剧、秧歌、吹歌、剪纸、驴皮雕,蜚声全国。这些专项文化众彩纷呈,都是滦河文化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它们以自身的个性风格和特殊内容,丰富着滦河文化,是滦河文化多元互补的本质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高专项文化研究水平,就是滦河文化整体研究的深化。所以,在关注滦河文化体系研究的同时,要抓紧专项文化研究,努力提高专项文化研究水平。为了推进专项文化研究,我们已经组织了“老呔文化”、“孤竹文化”研讨会,做了有益的尝试,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显不足。今后,我们必须投入精力,有计划地进行专项文化研究。每年要抓1-2个专项,对在学术界和全社会具有重要影响的专项文化研究要形成专著,以弘扬于当今,留存于后世。
  
3、学术研究要体现客观公正。滦河文化既有主流体系的共性,又有区域独立的个性。在学术研究中必须力求公正,不存偏私。古人强调著史须“不隐恶、不溢美”,“秉笔直书,折衷于正”,指的就是这种客观公正立场。“若任情失正,则文其殆哉”,就是说,从事历史文化研究,不能依自己的好恶、意愿来裁量史实,臧否人物,否则其研究成果就会出现偏颇。中国古代治史中有个“春秋笔法”,这是以特定的政治和道德标准评判历史的典型做法,就是研究历史“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以明善恶、寓褒贬为历史研究的首要目的,在叙事中包含张烈的政治和道德影响,甚至为了一定的政治需要和道德观念,可以删改史实。显然,“春秋笔法”体现的是作为政治官员的史官立场。这不应该是我们滦河文化研究者的立场和态度。现在,我们有的会员在学术研究中,虽不是“春秋笔法”,但偏私倾向是存在的:一是研究视野局限在一定区域内,不能正视那个区域的历史文化在滦河文化中应占的位置;二是忽视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不能充分认识历史文化形成的接续性、相融性;三是从一定目的需要出发,截取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段,强调自己是“正宗”、是“本源”,并由此做出错误的诠释。滦河文化是滦河流域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滦河文化的视野应是中华文化和整个滦河流域。滦河文化是历史的客观存在,不能以狭隘的地域观念支配研究活动、评判历史文化的是非。正像梁启超所说,要“养成精确的观察力”,“不要为因袭传统思想所蔽”,也“不要为自己的成见所蔽”,因此,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滦河文化,保证它的客观真实性。
  
4、滦河文化研究要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这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是全党全民的共同使命,也是滦河文化研究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滦河文化研究必须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党中央提出的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健全的社会,是人与人和睦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稳定有序的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崭新境界。构建这样的和谐社会,主要是解决人的问题,就是用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推动人们道德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建立合理和谐的社会秩序。而滦河文化研究正是为社会提供人类文明进程和生存理想的演进文化,帮助今人认识自我,把握今天。古人倡导的“温故而知新”、“鉴往知来”,应该说就是滦河文化研究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的切入点。因为生活在逝去时代的人们,与今人一样,有自己的思想、希望、担忧和喜悦,经过奋斗、抗争、失败和成功,既有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也有磋砣坎坷的失败人生。这些丰富多彩、慷慨激越的历史文化,便是促进人们思维定位、形成共同意识、寻求生活意义的本源。因此,在人民需要历史文化,历史文化研究必须着眼现实与未来的社会背景下,滦河文化研究必须坚持先进的前进方向,从传统历史文化中汲取精华,在学术研究的观念、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大胆探索,着力总结研究人们的大义大情、家庭亲情、人间友情、社会真情,创作出更多倡导和谐理念、讴歌真善美的历史文化产品,为创建和谐社会增光添彩。
  同志们,在世界各国对文化多样性普遍关注、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日益受到广泛重视的大背景下,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发生碰撞、融合和嬗变的时代,作为滦河儿女,痴心于滦河文化研究,是无愧于时代要求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继续发扬团结敬业、甘于奉献的精神,以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研究、整理已有的滦河传统文化,续写正在显现的滦河现代文化,把滦河文化研究不断推向深入,为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文化大市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