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约作者

特约作者

滦河文化的点、线、面

来源:未知 时间:2015-02-10 09:08:50
滦河文化的点、线、面
——写在滦河文化研究会建会10周年之际
  康继祥
  一道滦河水,哺育了数代生生不已的儿女,也生成了由滦河为特质的社会文化积淀。然而,专门以滦河命名的学术研究机构——滦河文化研究会,却是在本世纪初年才告成立的。时光荏苒,在滦河文化研究会建会10周年之际,作为学会的参与者尤其是滦河哺育的子孙,以滦河文化的点、线、面为题,谈些对滦河文化研究会的体会,并表达对母亲河的感念。
  一、 滦河文化的“点”
  寻根求源,是人类文化活动、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普遍本性。在人类早期的认识史上,人们习惯于把水视为宇宙和生命之源,从而对水充满了崇拜、亲和和敬畏。唐诗中有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所抒发的就是人们对水的神秘诗意性诉说。千百年来无数的人们只要在河边站立,总会情不自禁地发出心底一问:河水呀,你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上升到认识论层面这就是“探源之说”。
  滦河文化研究之本质,当然属认识论范畴,何尝不是由寻根求源衍生呢?最初的几个热衷滦河文化研究的发起者,以会长刘向权为聚首,他们内心默念着对滦河母亲河的虔诚和敬畏,从滦河的入海口举步向北、向滦河的源头踏勘,是要用虔诚的儿女心,去抚慰滦河母亲的历尽沧桑的身体,去体验滦河母亲的灵感,去拜谒滦河母亲的生地,去体验滦河文化的博大精深。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自然界的源头之水点化了人类社会文化研究之活水,滦河文化研究的一淙活水由此宣泄、由此展开。我们把自然的和社会的规律相统一,把历史的活动和逻辑的推演相统一,在自然滦河水之源头和文化滦河水之源头的结合上,得出了游牧文化是农耕文化的上游文化的结论,并成为所有滦河文化研究者的共识。
  中国学术向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鹄,衍生在滦河文化的研究上,就是站在源头看发展,水脉、人脉、文脉的交融互动,必然会带来自然和人文的奇巧逢缘。探究滦河水系就会发现,千里滦河是一个多源的流水系统,散布着无数活水之源。滦河文化研究会在探究“文化滦河的源流”中,也呈现出无数的文化活水,像涓涓溪流滋润着燕赵文化大观。如果说自然滦河的“点”是流水的源头,那么,文化滦河的“点”就是专家学者的社会占位以及他们的研究课题。十多年来,滦河文化的研究者对孤竹古国、山戎文化、夷齐禅让、迷谷识途、长城文化乃至近代的战争史、兵变史、革命史、建设史、改革开放史等,做了深入的、开拓性的、别开生面的史诗般的挖掘整理,为滦河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总结回顾滦河文化研究活动走过的历程,我们可以把滦河文化的点概括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滦河文化研究的出发点。这个点一分为三,一是建会的宗旨——为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服务,为繁荣和发展地方经济促进社会进步服务;二是活动的主旨——突出地方文化、滦河文化特色;三是专家学者研究的动机——努力丰富和挖掘滦河文化,努力扩大滦河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努力创作滦河文化精品;第二层次,是专家学者群体的集聚。滦河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学者集中分布在大专院校、党政机关、演艺院团、企事业单位等,构成了具有一定实力的滦河文化研究的矩形阵容。形象地说,滦河研究会的研究者聚起是一盆火,散去是满天星。常燃不息的精神火炬,使当今学术团体和学术组织运作弥艰、甚至每况愈下的情景之下,滦河文化研究却能一花独放。撑起唐山乃至整个燕赵大地的一片学术研究之天地;第三个层次,是课题选择突出和彰显唐山地方文化的特色,切中唐山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要的。王子平先生的灾害学和地震社会学研究,是唐山社会历史发展的精神产物,王士立先生对唐山抗日战争史的研究、还有许多研究会同仁对辛亥滦州兵变和滦州起义的研究,对曹雪芹及《红楼梦》的研究,对李大钊生平和实践活动的研究,对滦河流域文化民俗的研究,对滦河作家团队、老呔作家群体的综合评论和研究等等,这些闪光的研究支点,为滦河文化研究增添了亮色。
  二、滦河文化的“线”
  在笔者案头上放着的《滦河文化研究》近期期刊中,其中刊发着刘向权会长《海洋文化》的学术长文。洋洋万言描述了唐山沿海的产业发展、文化底蕴、发展前景。给人以启发,引起人思考:水流千遭归大海,滦河文化研究会的最早发起者从北上内蒙古、承德踏勘滦河源头,再到把目光投放到渤海明珠——唐山湾曹妃甸。这不就是滦河文化和文化滦河的一条历史的和逻辑的线性发展吗?滦河文化研究会,用过去滦河、现在滦河、未来滦河,勾画出了滦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
  自然科学认为,线是点的动态形式,是由此达彼的桥梁。人文科学则把点看成是每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的扩展和延深。笔者前文所述,已经把滦河文化研究概括为三个点,滦河文化研究会在每个点上都有不俗的表现,彰显了学术研究为繁荣发展地方文化,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初衷。以研究会开展的地震文化和防灾文化研究为例,我们可以把文化看成是历史和现实中发生的人和事的总称。人的实践活动及其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是文化的载体。正因如此,滦河文化研究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引领和发挥了唐山地方文化的主线,在突出滦河文化研究特色的同时,把握时代的脉搏,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突出开国内地震文化先声的王子平教授在弘扬地震文化和防灾文化中的社会影响,适时组织召开了有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和国家、省、市地震局、各方专家学者参加的地震文化和防灾文化研讨会。为增强整个社会的防灾防震意识,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线”是点的不断开拓和深入。十年磨一剑,十年打造已经使滦河文化研究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团队;十年成果已经把滦河文化研究提升到地方精品文化的前沿。十年来,滦河文化研究的“热线”连接着每一个致力于冀东文化的传播者、探索者、实践者,连接着全国的致力于地方文化的学术组织和学术团体,并成为全国地方文化研究的佼佼者,被誉为全国优秀社会科学研究团体。
  作为滦河文化的研究者,自己对滦河文化的“三次线性研究”就是在这个平台上实现的。一是滦河近代工业文化发展的线索。廓清了滦河产业发展从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再到工业文化、海洋文化的历史走向;二是滦河政区文化发展的线索。得出了滦河文化政区南下西移再到与京津文化政区相交融的客观发展过程;三是唐山抗震救灾文化与滦河文化内在一致性的发展线索。滦河文化中不畏自然灾害的抗争精神是唐山抗震精神的“元文化“底蕴。滦河儿女亲山、亲水、亲自然的天人合一,是保护开发唐山地震文化资源的智慧之源。
  三、滦河文化的“面”
  面的哲学含义在于:面是由无数条线组成的。点成线,线成面;点动成线,线动成面。这在滦河文化研究会的发展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一方面,扩大的点形成了面。比如,王子平教授的地震社会学研究,就是从其一面旗帜培养和打造出一支队伍,形成滦河文化研究的一个学术领域;王士立教授的孤竹文化的考究以及对冀东党史、抗日战争史研究,堪称滦河文化研究的“双子座”。还有,在滦河文化研究的平台上,滦州辛亥起义的研究、开滦煤矿及唐山城市发展史研究、滦河作家论研究、滦河民俗研究、滦河近代工业研究等,都在学术上别开一面、各领风骚。横看成岭侧成峰,高低远近各不同,构成了滦河文化研究的林林总总、方方面面。
  面是点的积累,点是面的扩大。在纪念滦河文化研究会成立10周年之际,学会组织的凝聚力、感召力已成为致力于学术研究者所翘首。滦河文化研究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为物欲、清新治学的精神,感动着每一个热心文化研究的同仁。我们企盼着研究会的“点”更大、“线”更长、“面”更宽。为此建议,首先,要善于培养和发现热心地方文化研究的人才。目前,研究会的开创者和资深研究者虽甘于奉献、潜心研究,成就显著、硕果累累,但多已达知命之年,发现学术新生力量是研究会发展当务之急;其次,学术研究要善于和社会发展对接。在一定意义上,滦河文化研究是一个“面”,但在全国文化体系中,至多只是一个不是很引人注目的“点”。所以,滦河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关系,应成为今后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这样的研究不仅仅具有理论意义,在实践上的扩展就是“京津冀一体化”,就是在努力弘扬唐山文化特色的同时,使滦河文化在开放的时代兼容并蓄,使滦河文化研究为实践服务,在实践中发展。再次,努力实现研究成果转化,把研究与咨询相结合,争取政府财政和企业资助,为研究会发展提供足够的经济基础。
临江仙
写在滦河文化研究会建会10周年之际并赠向权等学会诸老
  滦水悠悠乾坤阔,神州朗朗清清。天工开物竞争雄。人文初展秀,生就好精灵。      古道求真生新脉,孤竹老马腾空。十年磨剑志兴兴。欣然神迷处,碧草花更红。